吸引人才回归乡村。以乡村人才振兴“双千双万”计划为统揽,深入实施新时代乡村头雁领航行动和“五到乡”工程,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优秀企业家等群体为重点,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造就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宽阔、理念先进的“新农人”;开展“千名人才进乡村服务”活动,选派专家人才开展对接帮扶,持续推进教育、医疗、科技等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聚集。建立完善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到乡村施展才能、发挥余热,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再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鼓励工商企业家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旅游、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综合经营,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人才、技术、管理、资金、信息流向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各类先进要素。
第四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建立完善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有效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发展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支持民间演艺事业健康发展,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加强乡村教育。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推进城乡志愿服务,组织引导文化志愿者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崇德向善·厉行法治”“诚信·孝敬·勤俭”等主题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和法治观念;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大力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全域推进村民积分激励机制建设,倡树良好家训、家规、家教。
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深化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不断扩大文明单位与村结对规模,帮助结对村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农村文化建设、文明创建、村庄建设、品质提升等方面更好发挥作用;加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乡镇出版物数字化建设、“书香苍溪·自助书屋”和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无线WIFI;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培育乡村文化品牌。加强乡村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加强传统村落、乡村文脉、民间艺术、手工技艺保护和传承;发挥乡土优势,彰显农村特色,依托苍溪本地乡村文化元素,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特色文化的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标志性文化旅游纪念品;着力打造提升梨花大舞台、苍溪梨花节、猕猴桃采摘节、漓江农民运动会,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村晚”、广场舞大赛等文体活动;开发利用苍溪文化遗产,挖掘川北灯戏文化、红色文化、剪纸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农耕文化、孝道文化中优秀乡村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中优秀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
第五节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建设生态优美、安居乐业的具有浓郁苍溪地方传统特色的美丽家园。
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接力战,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改善和文明素养提升“六大行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构建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域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行政村达100%,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村庄公共厕所普及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村达75%。全面加强农村路、水、田、电、气、讯“六网”提升建设,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突出乡村特色,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建设,真正建设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深入推进造林增绿,增香添彩,扎实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化林分修复、国家储备林建设和湿地公园建设等生态工程,强化河流、铁路、公路沿线生态走廊建设,在全县重点江河流域、重要水源地、湖库周边及库区消落带,营造沿江环湖防护林带、生态隔离带、生态景观林带和经济林产业带,嘉陵江流域沿岸宜林地绿化率达95%以上;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四川苍溪国家森林公园、四川九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创建国家级梨仙湖湿地公园,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第六节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坚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着力优化健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农村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推进产业链党组织、庭院党小组建设,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农村聚居点、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党组织设置,做到应建尽建、有效覆盖。科学界定村级各类组织职能定位,规范设置以农村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及群团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实施党支部建设质量整体提升行动,从严落实党建月例会制度,开展整村规范、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深入开展村党组织评先定级,以创建“五好”为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县先进村党组织占比达到50%以上。持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每年将行政村总数的10%纳入整顿范围,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推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晋位升级。严格落实村级组织、村干部各项待遇保障,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力。实施样板领航计划,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建设,精心打造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品牌村。
抓实后备力量培育。抓实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五项计划、“十百千”计划和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工程,完善农民工党员回乡创业、领办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政策,持续用力发展一批优秀农民工党员、储备一批优秀农民工后备力量、选拔一批优秀农民工村干部、选树一批优秀农民工先进典型,力争未来5年内全县农民工村党组织书记占比稳定在90%以上,每村每年储备不少于2名35岁左右的村级后备力量。大力发展青年农民入党,深化“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带头人不断进步”为内容的“双培双带”活动,重点培养发展35岁以下、高中以上的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确保每个行政村每2年至少发展1名年轻党员。
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村党组织带头人学历提升和村党组织书记全覆盖集中轮训、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等工作,分层分类开展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农村党务工作者、农村致富带头人集中培训,每年遴选一批村党组织书记、村级党员后备力量参加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培训;每年选派一批村干部到省市及发达地区跟班锻炼、培训提能。创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载体,拓展党员亮身份内容渠道,完善党员管理办法,深化党员量化积分、设岗定责、星级评定等制度,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特别是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
强化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党校、党性教育基地、远程教育站点、专业技能培训基地等阵地,建立一批乡村振兴实践(培训)基地。探索建立产业型村干部孵化基地,发挥县内特色产业致富带头人作用,分类培养带头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村“两委”干部。探索建立新时代乡村头雁孵化园(基地),每年评选确定20个左右新时代乡村头雁孵化园(基地),培养20名左右村党组织书记(村集体经济负责人)、村级后备力量,逐步建设一支能致富、能带富、留得住的新时代乡村头雁队伍。
专栏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项目
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产业园区建设30个,提升完善20个安置区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推进全县31个乡镇和463个村(社区)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新建八大供水中心集中供水和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实施31个乡镇372个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改建县乡公路300公里,新(改)建村组公路1300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000公里;开展数字乡村试点20个;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2.7万户;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标改山坪塘1100口,新建提灌站20个、渠系220公里;新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12座,农村居民聚居点污水处理站50座,分散式三格式化粪池5000口,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2万户、乡村公厕100座、乡村旅游厕所100座;新建特色产业基地50个,培育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厂(中心)20家,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3个,新建冻库30个以上,建设农产品(畜禽)交易市场(集散中心)5个以上;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
2.粮食保障能力建设项目:“两区”建管护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和智慧农业、优质粮油工程、粮油安全保障调控、粮食储备库和应急设施设备。
3.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争取土地整治项目4万亩,并严格补充耕地检查验收制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集中成片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5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万亩。实施“三网”配套、生态修复、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境保护五大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2万亩。
4.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猕猴桃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项目、中药材产业融合项目,健康养殖提升工程,环嘉陵江特色产业带建设。
5.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新建农村户用厕所21896户,新增垃圾转运车50辆,新增垃圾转运勾臂箱9256个。新建垃圾棚689个,新增农村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利用收购站58个,新(改)建污水处理设施250座,新建户办小庭院2500户。新改建通组公路800公里,入户路200公里。完成3000户住房改造。新增3000盏照明设施。
6.东西部帮扶协作项目:新建标准工业厂房、东西部劳务协作就业车间,新建猕猴桃、黄金梨产业园及配套设施。
7.大中型水库移民区域振兴项目:发展特色产业,硬化通组道路216.9公里,标改山坪塘110口,新建提灌站及渠系40处等基础设施建设。
8.资产收益项目:发展产业2000亩,新建排洪渠190公里,维修整治山坪塘55座,硬化田间生产干道250公里等基础设施。
第四章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建设秦巴山区绿色产业强县
第一节加快建设现代工业体系
按照“布局优化、产业成链、企业集群、集约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天然气综合利用、食品医药、机电制造三大特色产业,加速构建以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川东北清洁能源开发基地、西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川东北轻工制造基地。
发展三大特色产业。聚力打造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积极争取与大唐、中石化、中石油、四川能投等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深入推进水、电、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综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