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对接合作,落实好常态化运营的支持政策。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借力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大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内重要平台活动,精心组织参与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等省平台活动。积极举办梨花节、猕猴桃采摘节、迎春购物节等本地节会活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明确产业招商主攻方向,围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深度谋划项目,精准招引项目。聚焦种养、加工、农旅项目招引,促进“三个百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围绕天然气综合利用、食品医药、机电制造,突出配套企业招引,补短强弱、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联动阆中、剑阁等文旅产业高地,以百利组团、梨仙湖文旅组团为重点,围绕康养旅游、酒店餐饮等产业落地一批配套项目,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浙苍产业合作园、小微企业孵化园等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改善承接条件。以东南沿海地区、京津冀地区为重点,围绕阀门、眼镜、服装、制鞋等产业,持续承接关联产业转移,逐步形成轻工产业聚集区。持续完善招商网络。建立完善苍溪籍成功人士信息库,加强异地商协会组织工作,积极支持异地商会筹建。强化招商工作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驻外招商分队管理。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举措,选聘一批产业招商顾问,委托一批招商机构,以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工作。
第三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全力抢抓乡村发展机遇,在产业振兴基础上,聚力推进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聚焦“五大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以重点突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
第一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设立5年过渡期,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开展动态监测,持续跟踪“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积极创建东西部协作示范县。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厂、农产品冷链物流、食品仓储保鲜、农产品(畜禽)交易中心设施建设。继续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建设和管护涉农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扶贫车间优惠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
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县乡道路升级改造,扩大村组道路覆盖面。发展规模化供水、建设小型标准化供水设施,推进八大供水中心建设,加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推进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加快乡村绿化美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改善乡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增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贷款贴息、政府采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等政策。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健强基层组织,加强乡村人才培育,优化调整驻村帮扶队伍。
第二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围绕农产品主产区功能定位,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化农业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争创全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区。
强化粮食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粮食保障能力建设,全面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完善优质粮食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助推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稳步提升。加快“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工作及其成果应用,以村为单位落实管护责任人。到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产量44.4万吨,油料播种面积35.2万亩,产量6.3万吨。调优作物种植结构,优质粮食种植比例达到40%以上。培育粮食适度规模生产经营主体,提升粮食生产经营能力。以实施国家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项目为契机,全面推广关键轻简化实用技术作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支撑,将小麦免耕精量均匀播种、水稻机插与旱育抛栽、青贮饲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农药化肥零增长及农作物秸秆还田等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依托“中国好粮油”项目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民、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和种植优质粮食品种,从资金、物资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扶持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从收购、加工、销售及优质粮食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支持优质粮食企业,促进粮食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推进粮食订单生产,达到产销对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国家有关田网建设、渠网建设、路网建设标准和耕地质量建设要求,有针对性的按照全县产业布局定位规划,合理分配和布局高标准粮田实施方案。重点在白鹤乡、元坝镇(石门、中土)、唤马镇、歧坪镇、白驿镇、漓江镇、月山乡、桥溪乡、东溪镇、高坡镇、黄猫垭镇、三川镇、龙王镇(雍河、新观)、龙山镇、文昌镇、岳东镇、石马镇、彭店乡、白山乡等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高标准农田22.5万亩,实施田型调整(改良土壤)5000亩,砌筑梯田埂234千米,新建农机下田通道2000处,维修整治山平塘445座,新建蓄水池175口,衬砌田间排灌渠系825千米,新建及整治提灌站20座,新建高效节水灌溉3.4万亩,新建及整治田间干道(配套渠、涵等)450千米、田间支路187.5千米,实施地力培肥及农业科技措施50000亩,新建耕地质量监测点20个。“十四五”末,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75万亩。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红心猕猴桃、健康养殖、中药材“三个百亿”产业。做大做精红心猕猴桃产业,继续加大猕猴桃新植面积的拓展和已有面积的提升改造,重点在东溪、文昌、歧坪、五龙、元坝、云峰、岳东、运山、高坡、黄猫垭等地建设成10个苍溪猕猴桃特色文化重点镇,确保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稳定,加大无毒种苗、采后无害化处理及物理贮藏条件优化、溃疡病、新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继续打造苍溪“世界红心猕猴桃之都”,“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品牌。到2025年全县种植猕猴桃50万亩,其中标准化猕猴桃园区10万亩,庭院猕猴桃20万亩,猕猴桃仿生栽培20万亩,年产猕猴桃鲜果达到60万吨,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按照“集中连片、规模成形”的原则,从科学规划入手,发展订单农业。重点锁定10个基地乡、20个专业村,建立基地4万亩;在基地乡建设规模适度,种植规范,面积不少于100亩的示范基地2-3个,重点村建设面积不少于200亩的种植基地1个;建设面积不少于300亩的中药材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和1000亩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2家;继续实施中药材“百亿”产业奖补政策、完善奖补办法、扩大奖补范围,充分激发种植企业、种植大户、种植农户的积极性。到2025年,全县新增中药材10万亩,年创产值10亿元,年创利税1000万元以上。突破性发展畜牧产业,围绕“健康养殖百亿产业”目标,全力实施“一核两重三带”工程加快推动畜牧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支持现有养殖场对圈舍进行标准化改扩建,提升养殖能力;引导工商资本和返乡人员投资规模养殖。“十四五”期间,全县新建培育养殖龙头企业3家以上,新建规模养殖场200个,基本构建起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供给安全、产销协调的健康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严格依法依规科学划定禁养区,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优先支持异地重建。简化养殖项目环评手续,规模养殖场实行网上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探索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支持养殖场(户)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沼气、干粪堆积间、厌氧发酵池等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大力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等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到2025年,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98%以上,新建区域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1家,新建肉类加工企业2家、饲料生产企业1家,培育畜禽品牌5个,年屠宰加工生猪肉牛能力达到120万头以上,实现“活畜不出县、畜肉供全国”的目标。
第三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实施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加强对农民合作社骨干的培训。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完善涉农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乡村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依托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挖掘培育乡村工匠,支持鼓励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办特色企业,带动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乡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制度,完善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设置,多途径培养培训乡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改善乡村卫生服务和治理水平。加强乡村规划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本土建设人才培育工程,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培育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农村住房建设等专业人员,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及农村住房建设管护水平。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健全从乡镇事业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