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弋江区 > 正文

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3/9/12 20:34:27 点击:
深化医教合作,建立与医学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机制。

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按照“规划总量、优化质量、提升增量、规范存量”的原则,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国际化的医疗机构和护理、老年病等相对缺乏的医疗机构。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推进“人才、资源双下沉,服务能力、群众满意度两提升”。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实行医师区域注册制度和多点执业备案制度,支持公立医院医师到社会办医疗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10张。

提升医疗智慧化水平。完善“智慧医疗”云平台,强化大数据运用,支持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打造立足弋江、服务安徽、面向长三角的现代化、智慧化综合医院。深化卫生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健康档案在居民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建立远程照护、健康监测等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惠及全区人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实现卫生健康全面数字化转型。强化区域医联体成员的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便捷就医。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重点覆盖困难家庭、慢性病家庭、老人家庭等群体。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一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中心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中心型”带动“分中心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水平,重点发展慢性病、康复、护理等住院服务。创建群众满意的“社区医院”,力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一个村配有一个村卫生室,一个居委会设置一个服务站。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营,完善绩效工资和绩效考核制度。

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支持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远程诊疗、优先就诊、定期巡诊等医疗服务,打造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结合的养老模式。健全覆盖区、街、社区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提供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管理,力争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45张。加快引进异地养老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医务室或门诊部,力争80%的养老机构实现医养融合。加强社区托老所、老年活动站、养老服务驿站建设,力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居家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一批医院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及优秀团队,强化重点医学学科和专业团队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公立医院骨干医生培养,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抓好人才短期培训、上级医院进修和跟班学习。加强人才引进、完善选拔机制,优化卫生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支持在外公共卫生医疗人员回乡,壮大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深化医疗卫生单位绩效改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待遇。

专栏19:健康弋江工程

基层医疗网络建设工程:建设1-2个大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完成医疗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实现对现有分散的区域医院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基础健康信息数据库,开展健康数据挖掘应用,发展基于健康信息的居家医疗、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远程医疗等健康服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满足公共卫生及疫情防控需求。

第五节丰富文化建设内涵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凝结人文情怀,弘扬时代新风,打造文化魅力独特的现代化都市弋江。

提升城区文明水平。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形成覆盖全民的志愿服务网络。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创建。以文明行为养成、好家风家训传承、良好道德风尚弘扬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祭祀、孝老爱亲、勤劳节俭等文明风尚。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文化艺术精品工程,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事件节点,编制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完善区、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高质量建设城南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市会展中心,推进全媒体自媒体与传统传媒相融合,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文化创新创意传播平台。加快推进弋江区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和基层阅读点建设,提升弋江区图书馆、文化馆服务效能,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训一体化。加快农村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提炼社区文化内涵,形成“镇街有品牌、村居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格局。

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市场体系完善、主导产业突出、品牌效应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实施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工程,推动文化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和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建立规划衔接、部门合作、产业联盟、技术共享、市场共建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支持松鼠小镇增添文化元素,打造“十里江湾”文化旅游产业带及“三湖一坝”、“三山一圩”等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加快“两江”文旅走廊建设,高水平建设文化旅游集聚区。

提升城市文化底蕴。推动地域传统文化、高新区创新创业文化、高教园区校园文化、江河湖泊流域文化融合发展,塑造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内涵。提升“全国第七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白马山传统庙会戏曲展演等文化艺术品牌影响力,打造若干文化艺术知名品牌。提升弋江区文化馆、弋江区文化活动中心、弋江区青年创业园等文化气质和格调,建设风格独特、品位高雅、引领时尚的公共文化空间。加强与国际一流文化机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文艺展演、文化论坛等活动,塑造有文化、有活力的时尚都市弋江。引进特色专题展览,推进智慧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建设。

专栏20:文化发展重点工程

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区文化馆、图书馆、镇(街道)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文化惠民一卡通工程、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

传统文化创造工程:松鼠娱乐、正映影视、永映数字科技等文化创意产业公司。

文化事业提升工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完善区、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馆、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

文商旅融合工程:十里江湾公园项目,滨江松鼠小镇项目。

“文化+体育”工程:开展文体消费惠民行动,发放各类文体活动消费券,撬动居民文化消费热情,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公共服务”工程:引导建设具有弋江文化特色的公共服务设施,将弋江文化元素楔入电影院、文化站、公园、公交站等设施建设中。

第六节加快体育事业发展

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营造“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长三角地区体育发展特色基地。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区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推进社区笼式多功能体育场和室内健身房建设,重点建设中小型、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多样化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系。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建设全民健身绿道,完善“十里江湾”公园体育活动设施,探索城南圩堤与马拉松赛道融合。推进体育公共资源均衡发展,加快“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创新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开展趣味运动会、全民跳绳比赛、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太极拳(剑)等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城市之间”篮球赛、“快乐行走”大型健康公益徒步活动,丰富全民健身品牌系列活动,打造不少于5个运动项目的群众体育联赛和全民健身运动会。力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的38%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启动“智慧体育”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运动健身。加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推动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健身、体育赛事开发、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咨询培训、体育休闲、场馆运营等行业。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设置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形成支撑体育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奥体公园二期建设,提高芜湖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芜湖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服务配套设施的软硬件水平,举办高端展会和国际会议、重大体育赛事、国际性演艺活动。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业,重点发展健身休闲业、场馆服务业、体育培训业和体育赛事业。利用城市边角地、工业园闲置厂房和商业综合体,引入时尚体育运动项目。探索“体医融合”“体教融合”的科学健身新机制,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专栏21:体育发展重点工程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专业足球场、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推进街道市民健身中心建设等。

健全体育网络工程:完善区本级、街道、社区三级组织管理,到2025年,全区共组建体育社团10家以上,培育晨晚点体育团体50个以上。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加强居民健身设施建设,新增5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

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着力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到202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力争达到35人/万人,确保全区各社区范围内有10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工程:加快全民健身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奥体中心、安师大体育学院、城南圩马拉松赛道等体育设施建设;推进镇(街)、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打造10分钟健身圈。

第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共筑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调整各类社会保险的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全面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完善职工、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安全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有机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力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工伤认定、工伤康复与劳动能力鉴定衔接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生育保险经办服务水平。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管理长效机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改善供需关系,加快商品房去库存化。提高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条件,改善新就业人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外来儿童享优质学前教育
安踏希望班研学营奏响时代新青年最强音
福建三明高考“豐收”的背后
最新图文
以口执笔的少年被录取了!学校回应:已备宿舍,提供资助
萧山主城区这个宜居板块萧山TOP1重点高中旁将迎来“宅地上新”!
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六集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