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弋江区 > 正文

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3/9/12 20:34:27 点击:
、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居住条件。推进人才保障房、公共租赁房、品质商品房建设,加快人才公寓、老年公寓、农民工公寓建设。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后续管理。引导房地产投资转向保障性住房,加快一品水岸(创业公寓)、圣庭湖畔等安居工程建设。坚持保障房“租、售、改”三位一体改革,健全保障性住房质量检查和跟踪监督制度。稳步推进保障房货币化安置改革,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受众面,加快城乡危旧房改造。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救助,建立以“低保”“助医”“助学”“助老”“助残”的困难群众基本保障体系。加大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力度。推进低收入家庭动态管理和人户分离人员双重管理,确保各类社会保障、救助和福利政策公平实施。完善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及临时救助政策,设立社会救助扶贫公益基金、组建慈善救助机构,健全流浪乞讨和生活无着人员三级救助网络。实施综合医改救助、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意外伤害救助等托底政策,全面开展社会救助绩效考评工作。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与贫困农户救助需求相对接的信息平台,支持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开展慈善救助。

提高社保管理水平。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提高经办服务效率和质量。建设一批专业化、高标准档案库房,建立分级管理为主、属地管理为辅的档案管理机制,支持档案转递线上申请、异地通办,逐步形成实体档案管理中心化、窗口服务多点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格局。加快窗口正规化、前台标准化、服务礼仪化建设,加强干部职工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系统学习,培育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标兵能手。推行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构建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社保服务新格局,努力为城乡所有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以服务提高生活质量、以服务促进健康养老,探索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医养结合模式,构建“区级养护中心、社区照料中心+N个农村老年之家”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养老服务公益行动,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动养老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支持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覆盖城乡居家老人,强化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发展智慧养老、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

专栏22:养老服务重点工程

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建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及村级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普惠养老城企联动:引入连锁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龙头企业,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评估认证等方式,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养老服务设施和带护理型全托床位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养老机构向社区开放就餐、娱乐、医疗、日托、看护、慰藉等定制服务。

健康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利用现有资源,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康复、膳食营养等健康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依托职业院校、市属医院和知名养老机构建设一批养老服务实训基地。持续开展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养老护理员、营养配餐师、老年医学、康复理疗师等专业人才培训,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提升机制。

第七章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领域、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弋江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长江流域生态圈。

第一节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治理,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长三角地区生态宜居示范区。

加强水污染防治。贯彻执行水污染防治法,严格把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持续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行动,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深化河(湖)长制管理机制,加强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建立健全长江、青弋江、漳河、荆山河、“三湖一坝”、天子港、元亩塘等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治理机制。加强雨水吸纳、蓄渗、缓释和再利用,提高工业废水处理循环利用率,确保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加强水源地保护,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布设,巩固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成效,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源头管控,建立水陆空立体污染源监控网络,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建立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机制。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贯彻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合、区域协作与属地管理相协调、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大力推进以燃煤烟气、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扬尘污染、餐饮油烟治理等为重点的“五气共治”,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推广绿色低碳交通,完善餐饮及其他生活源废气污染防治,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

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开展全域“无废示范区”建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进白色污染治理、固废治理,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运行体系。加强“小型压缩站、垃圾分拣站、运输车辆停放场地、固体废弃物处置设施”的扩容和建设。有序推行餐厨垃圾就地处置,集中整治居民小区的脏、乱、差现象。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构建智慧环卫平台,提高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工作水平。

提升城区绿化水平。突出临江、靠湖、拥山、带河特色,重点推进长江南路、花津南路、九华南路、峨山东路以及“三湖一坝”、“三山一圩”、“两江两河”(长江、青弋江、漳河、荆山河)等绿化工程,提高绿隔地区绿色空间连续性。持续推进以市容、市政、绿化为主的街区品质提升,推动公园广场绿化、道路绿化、垂直绿化、室内绿化综合发展,新增和改造5处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功能完善的郊野公园,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空间布局。严格落实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改造的绿化配套,健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协同推荐的体制机制。力争“十四五”末,城区绿化建设新增提升面积累计达16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绿地率达4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57%。

专栏23:环境综合整治提升重点项目

黑臭水体澛港水系示范项目,黑臭水体(水环境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垃圾分类一体化项目,三个全覆盖中控系统项目,餐饮油烟在线监测项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白马灰山矿整治项目,天子岗环境提升项目,元亩塘环境提升项目,污水管道项目,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等。

第二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倡导和实践节能、环保、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打造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典型区。

持续推进节约能源。坚持节能优先,严格执行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突出低碳化、循环化方向,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加快行业共性节能技术应用,推广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察。完善产业、产品节能标准体系,加强各个环节资源节约、防污减排。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落实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全面推进节约水资源。集约节约水资源利用,加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强化建设项目与规划水资源论证。以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为前提,以改革居民用水计价方式为抓手,发挥阶梯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优先保证生活用水,优化配置生产经营用水,保障供水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调整目标,严格开采与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开展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构建涵盖制度体系、指标体系、工程体系、监管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等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

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建设用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鼓励低效用地再开发,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资源集约”的思路,实现从单个招商向集群招商转变、从独立招商向合作招商转变、从项目招商向园区招商转变,形成“土地—产业用地—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城市基础行政管理和社区规划相统一的模式。

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和建设生态型现代化高新区的要求,落实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任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全产业美丽生态经济。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进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工业余热、余压、余气、余水等回收利用,积极研发和推广绿色节能、低碳运营和循环发展新技术,降低企业在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保护型旅游业。

开展绿色生活行动。鼓励绿色交通出行,加强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体系建设,加快“绿道”及自行车道的配套建设,建设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推进低碳示范社区创建,支持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引导市民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倡导居民自觉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积极推动办公低碳化,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构建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量排放的办公模式。坚持宣传引导、经济调节、示范带动,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完善网络化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第三节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打造绿色美丽长三角生态示范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逐步清退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以生态底线为前提、精致布局为方向,提升十里江湾人民公园,重点推进元亩塘湿地公园、港西森林公园、白马山矿坑生态公园等建设。加快“两江两河”生态廊道建设,推进“三湖一坝”内外湖水岸同治、水脉连通、绿廊连片,打造“水循环正常、水文化丰富、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的健康活力弋江。加强森林、农田、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构筑屏障—廊道—网络互动一体的生态格局。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整村、整河、整路和区域性连片环境整治,引导建立市场化、常态化的农村卫生保洁机制。落实长江禁渔禁捕退捕。落实长江芜湖段及青弋江、青安江、漳河主要支流的十年禁渔。

加快生态环境修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提升长江综合治理能力。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快实施“三湖一坝”、“三山一圩”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决落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推动长江禁捕退捕,持续推进“三线三边”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外来儿童享优质学前教育
安踏希望班研学营奏响时代新青年最强音
福建三明高考“豐收”的背后
最新图文
以口执笔的少年被录取了!学校回应:已备宿舍,提供资助
萧山主城区这个宜居板块萧山TOP1重点高中旁将迎来“宅地上新”!
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第六集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