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农业、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13%、9.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2%;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46%左右,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9.5%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5%以上,入州游客、旅游人均花费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步缩小,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认真按照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州委经济工作会部署,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谋项目、大招商、兴产业、保民生、守底线、抓落实,确保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一)全力抓实区域引擎。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培育凯里、黎从榕锦、黔东片区三角支撑的新经济增长极。一是大力实施“强州府”战略。强力推进“强州府”五年行动,以凯麻产城融合示范区为载体,做大做强凯里区域中心城市,提升凯里城市首位度和发展带动力。加快推进凯里新城建设,构建“一轴五区”发展格局。强化产业支撑,在炉碧经开区集中打造玻璃、铝加工、陶瓷产业,推进黔东南高新区以生物制药、中医药、苗侗医药为重点的医药制造产业发展,围绕佛山大道谋划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凯里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支持凯里市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二是大力推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省级支持、东西部协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顶层设计,以政策创新为动力,以黎从榕锦为重点,以全州为支撑,以康养旅游基地、产业承接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中心、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为载体,加快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今年重点抓好规划编制、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以及肇兴、黄岗、占里、大利、隆里等景区提升工作,加快建设雷山至榕江、剑河至黎平高速,开工建设榕江至融安高速,加快推进黎平机场改扩建,积极配合做好涪陵至柳州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协调推进都柳江下游梅林、洋溪航电项目实施,加强与佛山协作,落地一批共建产业园,建成一批专供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基地。三是大力推进黔东片区协同发展。坚持以园区促产业聚集、以产业强城镇支撑,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集群。大力推进贵州青酒升级改造、黔东电力余热利用、岑巩年产1万吨高纯特种石墨、镇远云睿电子二期、施秉新希望22万吨饲料加工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天柱30万吨钡渣全资源化利用项目,大力发展三穗服装产业。积极谋划天柱至会同、天柱至玉屏、玉屏至镇远高速公路项目,优化镇远至三穗快速通道建设方案,完善水、电、气等成网配套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跨区域落地项目分成机制,积极推进黔东片区协同发展。二)全力抓实有效投资。项目好则发展好,企业强则经济强。坚持以项目为王,靠项目赶超,努力以今天的投资结构奠定明天的产业基础。深入实施扩大有效投资三年攻坚行动,更加注重产业投资,坚决稳住基础设施投资,全力吸引社会投资,坚决防止低效无效投资,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一是抓项目谋划争取。紧盯国家重点投向,创新项目编制方式,加大前期经费投入,重点围绕“四化”和民生领域短板以及水能、林业、中药材、矿产、新能源等优势资源谋划一批大项目,高质量编制储备一批达到可研、初设水平的好项目,举力向上争资争项,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二是抓项目实施建设。全力扩大产业投资,继续实施“千企改造”工程,实质性推动分布式能源、城市燃气、风光电一体化、抽水蓄能等项目落地建设,完成工业投资110亿元。大力提振城镇投资,抓好城镇“四改”工程,完成投资200亿元。坚决稳住基础设施投资,按“五年任务三年完成”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00亿元。着力加大民生投资,重点围绕教育、医疗“双提升”行动谋划实施一批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全面加大产业投资,激活民间投资,确保产业投资占40%以上、民间投资达50%。三是抓项目要素保障。落实领导包保服务,完善项目快推快进机制,一个一个扎扎实实地抓。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4+1”基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发挥基金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健全“四化”项目用地储备库,推进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三)全力抓实招商引资。走出去才有希望,招进来才是增量,下更大决心以招商引资的新增量助推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全年引进重点产业项目510个,新增重点产业项目到位资金480亿元,引进优强企业200家以上。一是突出主导产业抓招商。聚焦比较优势和已明确的各园区主导产业,按照“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领军企业、一条全产业链”的要求,绘制全产业链图谱,编制各关联项目,瞄准相关联企业,细化各产业政策,精准招商、全力引资、补链强基。二是强化主体责任抓落地。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首地责任机制和协调机制,强化县市首地责任、部门协调责任,重大项目州级组建服务专班,开设绿色通道,实行“县市吹哨、部门集合”,“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个推进方案”抓落实,确保签约项目开工率85%以上。三是摆正主人位置抓服务。建立完善项目联审联批机制,落实项目全周期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视商人为亲人,以诚招商、以诚待商、以诚留商、以诚安商、以诚暖商,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企业安心投资、放心发展。四)全力抓实工业提升。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倍增行动,紧扣“六个大突破”,抓实“六个抓手”,奋力推动工业大发展。一是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抓项目、抓招商、抓配套、抓服务,推动发展要素向主导产业汇集,确保高新区现代医药、炉碧玻璃、台江新能源电池、榕江家居、黔东白酒、锦屏羽毛球运动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推进电子信息、钡化工、铝加工、农产品加工、服装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实施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加强资源勘探,探明石英砂、高岭土、长石、重晶石以及页岩气、油气田等资源情况,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1+3”行动计划,每个主导产业筛选3家重点企业给予“点对点”扶持,在资源配置、政策扶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种形式并购重组,形成一批助推主导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新增培育亿元工业企业10家以上。坚持“外引”和“内培”并重,抓好企业梯度培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户以上。三是大力做好跟踪服务。推进企业问题和政府服务“两张清单”合一,推行服务企业特派员制度,推进规模以上企业和拟入库企业包保服务“双覆盖”,围绕企业用地、用能、用工、资金、物流等做好服务保障,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给予支持,积极调动各方有利因素,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主动护航。五)全力抓实城镇提质。以“强州府”战略为引领,实施城镇化提升行动,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心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不断提升城镇品质,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大力实施城镇“四改”。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既要城市“面子”,更要城市“里子”,围绕“宜居宜游宜业”目标,加快实施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地下管网改造项目,进一步补齐设施短板,完善服务配套,增强城市功能,推进15分钟宜居生活圈建设。积极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社区,让群众共享“人居福利”和“数字便利”。二是做强做优城镇经济。实施城镇经济提升行动,推进城镇与园区、景区联动融合发展,建设一批高品质特色街区、商场商圈、夜间经济集聚区。严格落实“房住不炒”,加强房地产预期引导,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特色小城镇巩固提升工程、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行动,打造一批彰显山地特色、展示民族文化、融入自然环境的产业小镇。三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打破制约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完善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政策体系,推动城乡人才、资本等要素合理流动。落实城镇落户零门槛政策,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六)全力抓实业态升级。主动应对疫情冲击,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大力推动旅游业恢复发展、服务业提振发展。一是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