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促进就业服务政策体系和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开发城市公共管理和社区服务岗位,支持外来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加大对小微企业新招用劳动者给予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小微企业带动就业能力。
健全创业工作体系。搭建政府搭台、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创业孵化平台体系,打造园区主导、多点布局、多层次覆盖的创新创业格局。建立创业补贴政策联动机制,拓宽创业者融资渠道,鼓励个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就业和返乡就业渠道,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立覆盖全员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普惠型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和转换岗位的能力。推进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化发展,引导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支持企业建立技师研修培训制度,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强化企业开展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责任,支持农民工参与各项职业技能考试,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及监督机制。力争“十四五”末,免费培训园区企业员工7000人,开展创业培训1500人。
专栏16: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就业技能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学校、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等培训机构,加大政府投入,对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
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员工进行技能水平培训,鼓励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和岗位技能需要,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培训。
创业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员工开展提升创业技能培训。
第三节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理念先进、结构合理、资源充足、质量优质、特色鲜明、机制灵活、均衡发展的特色现代教育体系,打造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发展的弋江新模式,智慧教育示范区,产教融合发展创新试验区,打造全省领先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大办教育、办大教育、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设立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形成公办、民办教育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推动教育追赶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探索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等新模式,建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估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健全教学奖励制度,实施同岗同能同酬。推进普通高中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实施中小学生午餐服务工程和“放心班”课后服务,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健康、快乐成长。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构建覆盖全区、布局合理、资源充足、优质高效、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创新多元办园模式,支持公办幼儿园采取以租代建等方式举办分园,探索社区办园点建设。创新学前教育教师、保育员培养和补充机制,按标准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支持社会资本建设普惠性幼儿园,实现教育理念与教育管理同步、幼儿园与师生发展同步、区域教研与园本教研同步,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问题共商、教学质量共促发展。力争“十四五”末,一级一类幼儿园新增10所以上,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园比例达到8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比例占到60%。
专栏17:学校建设重点项目
元亩塘小学建设项目,中御公馆配套小学建设项目,新兴铸管配套中学建设项目,金悦府幼儿园建设项目,延安小学建设项目,利小花津校区建设项目,马饮学校建设项目,瀂港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石硊学校建设项目,塘溪源著幼儿园建设项目,融创2020幼儿园建设项目,盛世家园学校建设项目,元亩塘中学建设项目,火龙岗中心学校建设项目,中南街道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等。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构建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更加完善、师资配置更加均衡、教育管理更加精准、教育质量更加优质的学区发展格局。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建立负担轻、质量高的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深化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改革,委托优质教育集团管理中小学10所,新建全省一流的4所小学和3所中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体系。完善保障特殊群体教育公平的支持政策,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促进特殊教育全纳型发展。
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深入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弋江名校品牌。促进“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方式转变,加快以“升学”为目标向“升学与生涯辅导相结合”目标转变。推动芜湖十二中内涵提升、品质发展,打造成与芜湖一中、安师大附属中学齐名的名校。推进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构建自主选择、分层学习、中外融合的课程体系。推进走班教学,创新“导师制”、“学分制”等机制,建立跨学校、跨学段选课机制。加大与科大讯飞合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步分期建设学校智慧课堂,打造智慧教学“新样态”的“窗口”。
促进特殊教育纵深发展。支持特殊教育向学前和中职两头延伸,为随班就读孩子提供个性化的特殊教育服务。完成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建和搬迁,健全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探索引导特殊教育学校与康复机构合作,构建特殊教育终身服务体系。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等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皖南医学院创建皖南医科大学,打造成为国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支持高校基础研究、平台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深化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产业化应用等领域的共建合作。支持长三角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探索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新模式。建设区域性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深入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依托科大讯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建设,实现弋江区向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迈进,打造“智慧教育”示范区。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支持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申报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推动职业院校与长三角优质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合作,共建“高水平高职学校”。探索建立新型企业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共同体”,打造省级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对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国际化办学。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编制管理,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让体制机制“活”起来、校长教师“流”起来、优质资源“动”起来。实行学校岗位全员聘任制度,将教师岗位聘任与职称评聘挂钩。大力培育名校(园)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市区骨干教师,建立名师团队发展制度、设立区级名师工作室。推进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名师工作室带徒和校长流动制。提高中小学校人事自主权,由用人学校自主制定录用条件。实施“特岗计划”,启动学校兼职音体美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大音体美教师培养力度。建立教师在城乡及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流动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鼓励更多中小学与国(境)外学校建立合作结对关系,支持高校、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与国际知名学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证书)互授联授。
提升教育软硬件水平。实施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教育业务管理、教育教学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大校园数字化改造力度。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深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合理调整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落实中小学校医务室和校医制度,加强中小学校卫生室和校医队伍建设。
专栏18:优质教育倍增工程
学前教育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建设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名师培养,保教并重,提高保育、保健人员能力。推进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深化“慢成长,慧教育”系列教研。实施家园合作的衔接教育,提高区域幼儿家庭素质。
教育信息化应用工程: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成“随时随地、人人可享”的以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学习环境,促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高质量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标。
双名工程:对百名优秀教师和20名优秀校长进行系统化培养,探索教育*培养的有效模式,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着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第四节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实施“健康弋江”行动计划,加快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形成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层次分明、医疗机构运行高效、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医药卫生新格局,打造特色鲜明的专科诊疗集聚区和省内有影响力的健康促进区、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扩大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覆盖面,推进医保药品目录统一和联合采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创新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收入分配改革模式,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医疗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新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创新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财政补助补偿机制。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制定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制度、交换制度和共享制度,推动区域电子健康档案互通共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联动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巩固传染病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适度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确保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产前三大病种筛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8%以上。
提升医院综合能力。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完善双向转诊标准,创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芜湖市中医院(新院区)、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芜湖市眼科医院等与安徽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医联体,探索医养结合、中西医结合模式,打造“大师平台、名医摇篮、百姓医院”。构建医院眼科亚专科建设实施方案,支持芜湖市眼科医院做大做强专科特色,支持芜湖海螺医院建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