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中网 > 弋江区 > 正文

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日期:2023/9/12 20:34:27 浏览:

后果严惩”的环境预警体系。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废弃矿场、污染企业原址、污染耕地等的治理和修复。健全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河(湖)长制和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河(湖)保护和林业资源保护机制。

专栏24: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河道沿线以及城镇周边、景区周边、矿区周边垃圾、杂物进行清理,对脏乱差环境进行改造,基本消除垃圾污染问题,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

生态廊道建设:建设长江、青弋江、漳河、荆山河等生态廊道,建设南沿河路文化长廊。

“三湖一坝”生态修复:保护南塘湖、黑沙湖、孤山湖、高村坝等优越的自然资源,做好“三湖一坝”水体生态治理及周边环境提升工程。

第四节完善环境治理机制

依托经济手段、市场机制引导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

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加大区域环境监测力度,提升空气质量和霾监测预警能力。加快雨污分流,疏导地下管网,强化污染治理,管控企业排放,提升空气质量。加强源头管控,建立水陆空立体污染源监控网络。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提升环境执法管理信息化和执法检查智能化能力。

健全市场引导机制。强化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实施差别化措施,形成扶优汰劣的政策导向。健全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财力支持机制、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碳排放信息库,完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资源环境准入制度和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开展第三方治理和监测服务,形成政府执法、企业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探索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方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确立先评估后决策的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提高集体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实行以生态环保为导向的差异化考核,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各职能部门、街道、重点企事业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政绩和绩效考核权重。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全社会行动体系,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支持公众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加强环境舆情动态监测、分析和跟踪,强化舆情应急值班值守,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方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治理餐饮油烟污染,倡导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出行,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八章完善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新水平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强化依法治理,逐步实现城市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坚持重心下沉,不断夯实城市治理的基层基础。构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创新高地弋江、人文荟萃弋江、生态水韵弋江、时尚魅力弋江城区名片的重要保证。

第一节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统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前提。

坚持“党建统领”。强化区级党委的统领,统筹推动权责人关系深度融合,对制度性障碍和梗阻大破大立,对各职能部门的资源统筹调度,对经济社会运行以基层党组织为准星进行全面调借、再造和整合。推进条块分割制约、部门资源垄断、体制规则冲突等问题治理,形成现代市域治理体系。提高社区多元共治主体中的党员比例,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工作,又要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提升党建引领力和基层治理力,凝聚社会多元共建强大合力。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全面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大信用监管的力度,以信用分类、信用评价为抓手,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规范和强化信用产品在政务服务、行业监管、行业审批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细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具体措施,推进信用联合奖惩大格局基本形成,切实有效保护失信主体权益。成立信用促进组织,推动行业信用建设标准、信用监测、宣传培训等活动开展,完善信用服务市场。加强公共信用信息查询、信用弋江App、公众号等载体建设,推进政府部门、社区、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完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诚信政府的信用支撑,构建高质量的社会信用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建以党组织统领,政府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找准每个群体的关注点、兴奋点,提供舞台,发挥社区群众创造性。加强公共法律体系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完善村(社区)议事协商机制,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探索“三社联动”治理新模式,加大“三社”之间融合,继续做好中南街道省级“三社联动”试点、中央城、李巷等7个社区市级“三社联动”试点工作。推动社区治理工作下沉,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引导居民群众参与楼栋治理、居民议事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挥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以购买服务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社会组织向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在承担志愿者招募、活动开展、社区组织培育、特殊群体日常工作支持等公共服务项目上的创造活力。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投向一批公益创投项目,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向扶老、助残等多个民生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社会治理格局。围绕“扬善、惩恶、易俗、兴文”总体要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规范化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注重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提高农村区域社会治理水平。切实履行法治建设职责,持续提升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推进全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节构筑公共安全体系

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重点领域安全;构建新型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构筑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的重点。

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和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将安全生产覆盖所有行业领域,建立各类风险点查找、风险研判、风险预警、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责任等“六项机制”,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和消防考核巡查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责任。突出消防、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加强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防范,推动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指示要求,执行区“1+9+N”方案体系,确保重点领域安全。加大消防站、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建设和投入,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开展防火检查、消防演练、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等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高层建筑、重点单位、重点行业、重点工种等消防安全建设。全面加强防洪排涝防疫应急准备,提升应对处置能力水平。全面开展城市内涝体检,突出问题导向,围绕规划管控、管渠系统、排涝泵站、行泄调蓄、源头减排、内涝高风险点、积涝点、信息化建设和应急处置等八个方面,梳理城市排水防涝问题“病灶”,建立基础台帐,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和排涝设施升级改造工作。全面提升城市防疫能力,加强防疫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防疫工作的持久战心理准备,提高科学防疫宣传教育,认真总结和梳理防疫工作中经验和教训,修补防疫工作中存在漏洞。提升区、街道、社区(村)三级组织防疫防控信息化能力,做好各类预案及时应对防疫突发事件发生。加强对生产企业、高校、中小学校、街道社区等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防疫工作。提高对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地的检疫水平。完善对芜湖南站、马饮客运站等人员输入、输出场所的防控硬件建设。整合中医院、眼科医院、海螺医院、第四人民医院、皖南医学院、省中医药高专等医院院校,成立疾控应急队伍,标准化建立符合卫生防疫隔离应急病房。做好档案安全。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以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档案基础工作,推进档案开发利用及数字化进程,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畅通各类群体利益表达渠道,提高政府决策和管理活动透明度。构建社区层面“大调解”工作平台,有意识地将党员、律师、教师、热心公益退休人员等志愿者纳入到平台中,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衔接配合的社会矛盾联合调解体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发挥基层党员模范作用,用正能量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健全帮扶弱势群体工作机制,通过心理干预机制、提供社会援助机制、弱势群体职业培训机制等,减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对危害公共安全事件进行预警、研判和日常管控,防止极端事件发生。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分级诊疗和城市医联体建设。针对防疫和防汛防灾减灾中暴露出的问题,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健全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提高城市预防和应对重大疫病的综合能力。

深化社会救助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科学设定救助标准。推进低保领域专项治理,确保纳入低保的家庭准确无误。做好特困供养工作,及时足额发放供养资金。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人员及时进行救助,切实发挥“救急难”资金的效益。健全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建设,整合政策资源,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激励社会组织、慈善力量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社会救助服务机制,将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到街道,优化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流程,提高社会救助效率,真正履行好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职责。

第三节加强智慧城区建设

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工程,构建社区治理大数据库,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社区治理、社区综合服务两大体系建设。

加强智慧城区平台建设。以智慧城区建设为牵引,推进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资源归集、整合、共享、开放,打破“信息壁垒”,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弋江区政务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接入和更新“主题办”、“一件事”清单、“无感申办”和“秒批”事项,集成企业服务、教育、卫生、交通等民生服务事项。加强数据和服务融合,打造集智能提示、智能问答、智能导航等于一体的智能服务体系。

深化政府智慧服务领域建设。推进“政务+”建设。推广“5G+政务服务”;扩展“秒批”服务范围;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无感申办”“无感智办”;推广告知承诺制审批、“容缺后补”审批等模式;丰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