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机制,加快推进应急处置能力和队伍建设,建设兰考应急救援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扩建重点乡镇应急中队,建设一流水平的应急指挥系统。探索“党建+应急管理”新模式,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乡级“一办一队一库一平台一街区”、村级“一站一室一队一广播三大员”机制。
七、强化组织保障,全面落实改革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兰考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围绕本规划加强研究、深入谋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落实举措和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规划目标按期实现。
(二)强化保障措施。健全规划落实政策协调机制,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土地供应、融资配套、要素保障等政策与本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财政性资金和资源要素优先投向本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
(三)凝聚改革合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对本规划的宣传解读,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创新共识,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和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持续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加强改革试点工作管理,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确保各项改革事业顺利推进。
推动兰考县“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行动方案
目录
一、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二)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改革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完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
(五)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
(六)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生态文明改革方面
(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
(二)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三)制定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方案
(四)建设黄河滩区“三滩”综合治理试点区
(五)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六)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三、开放发展改革方面
(一)推进区域间联动发展
(二)探索对外开放新平台
(三)深化金融保障体制改革
(四)健全招商机制
(五)深化服务体系改革
(六)探索招商新模式
四、城乡发展改革方面
(一)严格农房建设风貌管控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推进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和盘活利用
(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五)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
(六)推进农业保险改革
五、社会事业改革方面
(一)强化就业培训
(二)推进产业带动就业
(三)发展创业载体
(四)优化创业服务
(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六)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七)加快养老模式改革
(八)深化“央企+兰考”合作治理模式
(九)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十)推进县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建设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
(三)优化税收营商环境
(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
(五)推进部门机构改革
七、党的建设改革方面
(一)建设焦裕禄精神新时代党建高地
(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三)完善干部工作激励容错机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和创新环境营造,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探索实施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健全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
(二)推进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改革。创新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围绕现代家居、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每年引进一批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或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从岗位编制、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家属就业、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激励保障。给予优秀返乡创业乡土人才和本土实用人才一定的政治激励,强化待遇保障,开展“返乡创业之星”“实用人才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加快培育乡村振兴“设计师”“营造师”“经营师”队伍,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分级分类返乡人才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编制科技规划,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申报工作。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打造“管委会+公司”的管理体制。
(四)完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为抓手,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耦合发展新模式。支持兰考恒大、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用合作。
(五)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提高研发机构市场化服务水平,完善资源有偿共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创新券、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创贷等金融产品。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人才、成果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
(六)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兰考融入郑开科创走廊,共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强化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探索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科创飞地”模式。加强与中科院、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机构合作,建成省农业科学院兰考分院,打造省级科创基地,争取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零”突破。
二、生态文明改革方面
(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黄河兰考段以下省际毗邻区域建设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研究制定建设规划方案,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制度,构建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执法“三统一”制度,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二)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推行环境综合服务政府采购,实施委托经营、特许经营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立兰考县境内大气、水、土壤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项目储备库,给予第三方治理研究基金、优惠贷款、专项补贴等政策支持。开展第三方治理企业污染治理效果评估,对治污效果好的第三方企业予以褒奖,将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
(三)制定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方案。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强化督察、约谈、限批、问责等措施。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合理运用党纪处分、政务处分和组织处理等方式,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严格追责问责,推动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
(四)建设黄河滩区“三滩”综合治理试点区。构建滩区综合治理体系,完善黄河滩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差别化管控治理制度,探索在滩区村庄发展文旅、会展、直播电商、康养等新业态。依法流转滩区土地,发展饲草种植。实施高滩区内12个村、3万人外迁,按照滩内保护、滩外经营原则建设黄河湾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三义寨、东坝头、谷营、堌阳四个连片乡镇打造集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研学基地。
(五)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湿地生态补偿为试点,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方案,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开展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补偿方式试点。鼓励和支持通过设立绿色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
(六)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好纳入管理范围的重点排放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组织开展相关企业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工作,同时按要求制定排放监测计划。制定碳排放权交易配额分配方案,明确免费分配配额数量和有偿分配配额数量。
三、开放发展改革方面
(一)推进区域间联动发展。鼓励先进制造业和科技成果项目落地兰考,构筑“总部在外地制造在兰考、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兰考”的产业协作体系。对重大产业项目,建立“首席服务官2.0”制度、“一对一”全流程跟踪服务和督办机制。规划建设“五个一”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打通区域联通断头路,开通多条区域间公交和通勤巴士线路。以郑开同城化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探索对外开放新平台。支持兰考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探索小额贸易创新发展模式,以“集中申报”“直通运输”监管模式推动小额贸易商品简化申报。支持兰考对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探索“一区多园”“飞地经济”新模式。建设兰考青年创业试验园区,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兰考创业创新。依托陇海铁路货运站,推进兰考国际陆港建设。以发展总部经济为目标,研究制定总部企业支持政策。
(三)深化金融保障体制改革。推动金融机构在兰考设立分支机构。省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在兰外贸企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落实企业债、公司债融资。
(四)健全招商机制。按照“特色引领、集群发展、产业带动、平台支撑、集约用地、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健全招商机制。加快建立以市场主体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体系和产业链培育发展机制。针对现代家居、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绿色食品、研学旅行和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深入推行“链长制”。
(五)深化服务体系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效”改革。着力完善要素市场,探索建设用地差别化供应新机制,实施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预申请制度,落地项目实现信息通、市场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和“互联网+”新经济平台的“七通一平”。
(六)探索招商新模式。创新规划、设计、招商“三位一体”招商思路,探索委托招商、轻资产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基金+股权+项目”招商等新模式。
四、城乡发展改革方面
(一)严格农房建设风貌管控。坚持“红白灰”城乡主色调,在城市和村庄规划设计上求突破,引导新建民宅“带图报建”和“按图建房”。加强农房报建服务和过程监管,建立现场踏勘、批后放线、基槽验收、竣工验收“四到场”和审批程序、申请条件、建房名单、审批结果“四公开”制度。构建县乡村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转让退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价值评估体系,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生产服务、“飞地抱团”等运营模式,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银行贷款3000—4000万元,重点对未享受过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的村(社区)以股份经济合作社名义提供授信贷款,采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贷款+村干部入股+政府全额贴息+党员群众参与”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