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年,教育部先后选派13名干部来到威县挂职,尽锐出战。”王炳明说,大家的家乡不同,但到了这里,都成了“威县人”。
说起“战友”,商黎英很感动:“这些优秀的年轻干部,带着感情和激情,以务实作风、扎实工作、实在成绩,为威县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
造血式扶贫,让贫困群众捧上“金饭碗”
威县曾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冀南棉海”。
但一望无际的棉花,仿佛窃窃私语着一穷二白的经济。由于土地沙化严重,威县产业一“棉”独大,经济附加值却很低。
威县人常用“四不靠,两没有”描述艰难的发展条件——不靠山、不靠海、不靠铁路、不靠大城市,地下没矿藏、地上没资源。老百姓如何富起来是个难题,也是定点帮扶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教育部带着专家团队来了!威县先后与6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一系列产学研项目成效显著。
以梨产业为例。2013年,威县在河北农业大学梨产业技术专家张玉星教授团队帮助下,制定了高效梨产业带建设规划,并引进秋月梨、新梨七号等4个优良品种,第一片2000亩的梨苗种下脱贫的希望。
昔日黄沙滩,今日梨果香。如今,10万亩优质梨树硕果累累,40家龙头企业、120家农民合作社入驻梨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全县1.87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龙集梨园企业负责人冯旺兵站在梨树下,摸着正当季的金灿灿的秋月梨,动情地说:“张教授他们每年都要来好几次,反复研究。一般的梨树3年见梨,5年才到丰产期,但他们提出的省力密植模式将丰产期提前了两年!而且管理简单,农民一学就会!”
威县的土地上开始谱写新时代的致富经。近年来,威县在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支持下,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经济林果带、绿色高效蔬菜带、畜禽养殖带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君乐宝乳业园区、宏博肉食加工园区构成“三带三园”,已覆盖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和全部贫困村。截至2019年底,“威梨”“金鸡”“金牛”“白羽”“根力多”五大产业扶贫模式已累计发放收益分红52086人次、2300.4万元。威县贫困群众从此捧上“金饭碗”。
为实现造血式扶贫,在教育部支持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扶贫、农业、商务、教育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农校对接”领导小组将一串“天文数字”写在“消费脱贫”的成绩单上。
2019年,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在威县举办河北省首届农校对接精准扶贫现场会,多所高校和企业与威县政府签署了8000万元的农产品采购订单;2019年以来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共计销售农产品超过4亿元;建立高校后勤蔬菜生产基地1万多亩,1万多名建档立卡群众受益……
定点帮扶引擎滚烫,威县上下都在发力。威县政府、职业教育正共同打造着一支人才生力军,为奔向振兴蓄力。
“职教中心在校学生数3年翻了一番,专业设置增加了3倍!”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张宝行告诉记者,通过教育部京津冀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学校与3所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中高职衔接“3+2”分段培养;与5所高职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今年天津职业大学首次在威县招收140名“五年一贯制”学生。
而让他更为期待的是,教育部会同县政府投入经费2亿元建设产教融合职教园区,职教中心即将告别危旧老楼,翻开新的一页。
人才梯队继续向上延伸,威县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梦”也即将实现。教育部协调引进社会资本6亿元,在威县建设邢台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占地500亩、规划招生1万人的高职院校正在加快建设,今年年底落成,计划明年招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大学,在威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促进威县教育事业上了一个大台阶,将为威县乃至邢台市高质量赶超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商黎英期待着。
从啥也没有到蔬果满园,从学生外流到人才辈出,从干瘪的腰包到幸福的笑容……站在威县的任何一个地方,谁还能想到这曾经是个国贫县呢?老百姓用最质朴的语言说着翻天覆地的改变:“真是鸟枪换炮了!”
秋高气爽,冀南一片晴朗。威县已完成了华丽转身,从内而外焕发着勃勃生机,如它的名字一样,威武崛起着。(本报记者林焕新)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