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高中网 > 抚顺县 > 正文

着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日期:2023/6/21 17:36:08 浏览:

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夯实责任,扛起脱贫攻坚“千钧担”

为把脱贫攻坚落到实处,县委建立了责任传导、党建保障和监督考核等六项工作机制,真正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压实主体责任。成立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建立了县级领导包片包乡、科级领导包村包户制度。县委常委会每月调度一次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解决脱贫攻坚中的实际问题。各行业部门成立扶贫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明确扶贫职责任务。对长期在扶贫一线默默奉献、有突出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及第一书记区分出档次公开通报,对不称职的及时进行调整。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严查扶贫资金使用中挤占、挪用、滞留等问题,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二、建强队伍,培育脱贫攻坚“领头雁”

我们注重发挥县乡干部队伍、村级带头人和先进典型作用,推动脱贫攻坚扎实展开。发挥基层党建指导站作用。出台“五抓五建”工作方案,配齐场所、编制和人员,开展指导站“星级评比”,全县5个基层党建指导站对18个乡镇进行全覆盖、常态化督促检查和调研指导,推动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要求落到实处。发挥村级组织带头人作用。发挥道德先进典型作用。全县开展了“道德扶贫”活动,组成道德宣讲团,开设道德讲堂,深入乡镇村屯宣讲近百场,积极倡导“等靠要”可耻、自力更生光荣的道德标准,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增强内生动力,牢固树立依靠勤劳致富脱贫的价值理念。

三、建强组织,筑牢脱贫攻坚“桥头堡”

县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村党组织助推脱贫致富能力。在全县深入开展“三带三创”活动,即“带头促进发展,创富庶和谐新型农村;带头履职尽责,创党建工作示范支部;带头发挥作用,创兴业奉献先锋队伍”,打造了一批示范支部和党员先锋模范。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县新建和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65个,村级党组织阵地进一步巩固。通过党支部+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2016年,全县共排查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25个,目前已全部实现转化。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深入实施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面提质工程”,全县规模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3%。企业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采取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有力量

抚顺县石文镇党委书记王云

石文镇位于辽宁省抚顺市西南部,镇域面积151平方公里,人口2.45万人。乡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只有坚持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镇村组延伸,才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赤心向党、真心为民,才能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一、建强党组织,筑牢每一个战斗堡垒

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省委制定了“十个不准”,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明确了什么样人能选、什么样人不能选,让我们基层干部抓村里换届底气十足、敢抓敢管,坚决将组织不中意、百姓心不服的人“拒之门外”,告别了过去老百姓想选谁就选谁的无序无原则的民选历史。换届不仅换出了新班子,更换出了精气神儿。选票不花钱,上来了就不捞钱。我们加强村干部日常管理,结合村里实际制定财务支出预算制、镇村联审制、包村组长列席村里党员和代表会等制度,让村干部会干、敢干,但不错干、蛮干,干事更干净。

二、铁肩担重任,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只有发挥乡镇党委的“前沿指挥部”作用,凝聚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拿下一个个“山头”、破解一个个难题。石文镇是老县城所在地,违章建筑是老大难问题,也是民怨极大的民生问题。但建设新型城镇、解决民生热点,我们不能绕着困难走。我们对99家违建商户全面深入摸底,然后干部先拆、党员再拆、群众最后拆。当党员干部家的违建轰然推倒时,围观的老百姓掌声四起。这是百姓热盼、民心所向,我们乘胜追击,历经半年的艰苦工作,顺利完成了拆违工作。

三、燃起一团火,打造石文美丽的春天

在乡镇干活,在老百姓面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近年来,我们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乡愁变成“香饽饽儿”。将原始果园、特色农业、水库风光融为一体,打造万亩梨树园、百年梨树史的特色梨花小镇。我们还把景区变成党建窗口,推出了党建+旅游工作模式,让党建植根于旅游发展中。

党委、政府不仅要抓农民增收,更要抓财政增长。我们通过开展非公党组织和村级党组织拉手连心联创活动,有力化解村企矛盾,营造“亲”“清”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松绑”。2016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现512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60%。今年全年财政收入任务是5344万元,截至今年5月份,财政收入实现6388万元,已经完成全年计划的119%。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历告诉我,作为一名党的基层书记,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党的重托,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用脚上的泥土、心中的力量,让党的富民政策在石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踏着父辈的足迹奋力前行

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正新

我的父亲毛丰美,他“干”字当头,带领村民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4年我的父亲因病去世后,中央组织部追授他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省委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这是党组织对他的高度认可。我的父亲生前倡导的“干”字精神,是留给大梨树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提出苦干、实干加巧干,苦干,就是弯大腰、流大汗;实干,就是重规律、求实效;巧干,就是讲科学、闯市场。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老书记的“干”字精神,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责任就是传承和弘扬“干”字精神,沿着父辈的足迹奋力前行,打造大梨树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干”字精神的灵魂就是对党忠诚。今天,我们传承“干”字精神,就是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对党忠诚,带领全村党员把党的政策落实到富民强村的具体实践中来。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们党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科学设置了5个产业党支部,把党组织建在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果树农场、凤泽大市场等产业链上,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让党员示范在岗位上,使全村党员都在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党委在全体党员中又开展了“三亮三比一争当”活动,让党员亮身份、亮家庭、亮岗位,比技能、比奉献、比作为,争当毛丰美式好党员,激励全村党员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

“干”字精神的要义就是科学发展。传承和弘扬“干”字精神,就是要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村、工业强村、农业稳村、旅游兴村、文化塑村”的发展之路。一是紧紧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主动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新潮流,精准发力。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断推进村企业转型升级,陆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了金翼钛业等企业的技改力度,推动由传统粗放型向节能环保型转变。三是紧贴时代脉搏,利用“互联网+”打造宣传阵地和营销平台。

“干”字精神的根本就是一心为民。我们传承“干”字精神,就是要继续为村民谋福祉,带领群众奔小康,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村百姓。新一届班子充分利用大梨树的生态优势,引导发展“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文体服务、休闲服务”。我们坚持打造生态家园,投资近3600万元对村屯进行绿化亮化,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完成供暖改造工程和村组主干道路面硬化,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着力改善教育和医疗条件,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村小教学楼和体育馆,新建了村级医疗服务场所;不断提高村民福利待遇,完善了“三补一奖”惠民办法。如今,我们大梨树村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助,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大家都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城里都好。

用真心换来真情以实干赢得实效

省扶贫办调研员、驻义县稍户营子镇五台沟村第一书记李红冈

2014年7月,我担任锦州市义县稍户营子镇五台沟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从任职的那一刻起,我就暗下决心,干就要干出样子,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当时的五台沟村,全村236户中204户是贫困户,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集体经济多年为零。3年来,我们驻村工作队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以加强党建为引领,以发展产业为支撑,以壮大集体经济为基础,把党的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到每一户贫困户。去年11月,五台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销号和全部贫困户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村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今年底村集体收入将稳定超过40万元。村党支部被评为锦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台沟村被评为锦州市文明村镇标兵。

五台沟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村党支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能力弱,村民们心气聚不起来,干劲拢不起来。为此,我们把强班子作为突破口,无论是搞规划还是上项目,都与村“两委”班子一起想、一起干,在这个过程中,班子成员的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上来了。群众看到了村干部的新变化,就更加信任和支持。在去年的村“两委”换届中,村干部全部满票当选。我们还与村干部一起建成了230平方米的新村部、2600平方米的党建活动广场、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2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中心、90米长的党建宣传墙和19个党建宣传栏。场所建起来了,党的组织生活规范了,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增强了,党员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五台沟村土地贫瘠,村民多年以种玉米为主。我们通过农业专家引进了抗旱稳产杂粮新品种,但经过多次动员,村民还是有很多顾虑,最后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建起试验田。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杂粮合作社,申报了无公害产品认证,注册了“五台沟”商标,产品销往北京、大连等多个地方。观念一变天地宽。

驻村扶贫使我们看到,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模式形不成规模、抗不了风险,必须发挥集体优势、壮大集体经济,走同步脱贫、共同致富的路子。今年4月,村里建起了杂粮加工厂,村集体占股61%,其余39%平均分到村民手中。到今年底,仅杂粮加工一项就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强了,就有了服务群众的资本。

2015年5月,省直机关工委到村里检查工作,村民们以为我要回机关了,487名村民冒着大雨赶到村部,在挽留的请愿书上摁下了红手印,让我继续在村里干下去。那一刻,我感到,作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是多么的幸福,能为群众做点实事,就是再苦再累也值了!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