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全市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国资监管、市场监管、统计调查、机关事务、海关、气象、水文、档案、地方志、保密、国安、驻市外机构、外事侨务、港澳台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奋斗饱含艰辛!过去一年,我们笃定必胜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在直面挑战中主动作为,在知重负重中砥砺前行,成功应对高温干旱、缺电保供、疫情冲击等多重考验,众志成城顶住经济下行巨大压力,战胜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特殊困难,走过了一段爬坡上坎的艰辛历程,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上述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关键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全市人民的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南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关心支持南充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需向代表们说明的是,受新冠疫情起伏反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等部分指标不及预期,特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112.1亿元、下降15.8%,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下降10%。前进道路上,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市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影响依然存在,稳定经济增长仍需拼搏奋进;工业经济相对薄弱,龙头企业支撑不够,提升产业能级仍需补短强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能级载体平台缺乏,提高发展质效仍需久久为功;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各种风险矛盾交织叠加,保障改善民生仍需持续用力;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作风建设仍需常抓不懈,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直面问题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尽心竭力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
二、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全力干好2023年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之年,做好政府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按照省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消费激活两端发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奋力谱写现代化南充建设新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完成省下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全力争取更好结果。无论困难挑战有多大,我们都要拿出开顶风船、啃硬骨头的决心和意志,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挖掘释放有效需求,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补短板项目建设等“窗口期”,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做深做实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盘子”。持续用好项目推进“六未”专班和“六个一”工作机制,大力实施34个省重点、30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分别超280亿元、1100亿元。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融资新模式,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更好撬动社会资本参与。
充分激发消费需求。大力开展促消费活动,扩大新能源汽车、家居家电、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规模。扎实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争创省级创新消费引领县。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拓宽“南充造”产品网销渠道,加快建设川东北电商新业态基地、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力争网络交易额突破360亿元。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平稳发展。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待遇,支持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设立市产业发展基金,全面推进极简审批许可、便利开办登记,建立“四上一新”企业培育清单和配套机制,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以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助企纾困“十大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发挥好政府主观能动性,当好企业坚强后盾,让企业安心投资、顺心办事、舒心创业!
(二)全力提振工业经济,构筑现代产业核心支撑
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成链。全面实施“链长制”,分行业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和现状图,按图强链、以链成群,突出抓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力促汽车汽配、油气化工、食品饮料产业规上产值分别突破830亿元、230亿元、600亿元,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规上产值突破280亿元,丝纺服装产业规上产值突破310亿元。大力实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能投pTA下游等项目,确保中景航天、联盛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推动工业投资增长8%以上。
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质效。启动建设仪陇丝绸印染产业园、蓬安鞋服产业园等专业园区,推动南充经开化工园区扩区发展,实施园区绿色化示范改造,新增国省级绿色园区、成渝合作示范园区和省级“5+1”重点特色园区3个。坚持“凡用地、必挖潜”,深化“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改革,大力推行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建设,全年清理低效用地超1000亩,盘活闲置厂房2万平方米,力争园区亩均产值和税收分别提高10%、5%以上。
梯次培育优质工业企业。支持科华石油、九天真空等重点企业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深入实施“贡嘎培优”行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省级新赛道领先型“赛手企业”。扎实推进“提质壮干”“扶幼育苗”计划,筛选120户企业重点培育,新升规入统工业企业100户以上。支持企业加大技改创新投入,力争技改投资增长5%以上。
(三)实施扩容提质行动,高标准发展现代服务业
健全现代流通体系。提档升级南充现代物流园,扎实推进川东北冷链物流产业基地、经开区化工物流中心建设,引进头部物流企业3家以上,加快建设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县域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复制推广“交商邮”融合发展试点经验。启动建设现代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构建“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共享云仓等新模式。
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中国西部(南充)金融科技孵化谷等项目,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用好天府信用通、“银政企”融资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30亿元以上。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上市攻坚三年行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组建上市中介机构库和专家顾问库,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夜间经济、智慧文旅、工业旅游、乡村度假等新业态,推动高坪区争创天府旅游名县,支持顺庆区、蓬安县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持续优化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相如故城等景区品质,按照5A级标准提升张澜故里景区,打造升钟湖“世界钓鱼城”,力争全年接待游客9500万人次,文旅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
提升商贸服务水平。筹办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积极打造有机农产品、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展会。启动实施燕儿窝中央商务区等项目,持续推进南充北站、下中坝等新兴商圈建设,打造白土坝、王府井、白马湖等消费集聚区。支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老字号”创新发展,促进连锁企业规模化发展,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50户、限上商贸企业70户以上。依托丝纺服装产业园和航空港电子信息产业园,争创国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聚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决保障粮食安全。更好发挥田长制作用,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扎实抓好流出耕地恢复补充,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加快“五良”融合宜机改造,新(改)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全面推行政策性粮油“一链监”,确保粮食播面稳在850万亩、产量320万吨以上。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出栏生猪600万头、蔬菜总产量450万吨以上。
高质发展现代农业。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扎实推进“1+8”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加速布局预制菜新赛道,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突破800亿元。支持嘉陵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新增省星级园区2个以上。加大“好充食”推广力度,加快构建“大型电商平台+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营销体系,争创省3A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财政支农资金“拨改投”,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乡村建设“1+20”行动,完成村级片区规划编制。加快建设亭子口灌区一期、永丰水库,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支持营山县创成“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培育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以上,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大行动”,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确保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到72%。推行积分制、清单制等方式,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开展衔接政策中期评估,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常态化抓好“回头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深化安置点治理。加强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深化东西部协作,推进10个协作专项落地见效。加大组织化劳务输出力度,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五)建管并重提升品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着力完善新区功能。深化临江新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大力实施临江大道、学府南路、大营山北路等主干道,启动建设站东大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提速推进荆溪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配套项目,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力和人口吸纳力。促进新区“3+4”优势骨干产业集群发展,全年招引项目55个、新增实际投资1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