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纳溪区 > 正文

退休税务干部张崇华53年的捐资助学路

2023/8/23 17:56:39 点击:

隆冬时节,年已八旬的张崇华老人,漫步在长江边上,神态慈祥。站在江边的大桥上,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车流,感受这欣欣向荣的日常景象,是张崇华每天的幸福时刻。

张崇华是国家税务总局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退休干部,1.5米左右的个头,看起来很瘦小。但精神矍铄,步伐稳健。她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散发出慈祥、善良、乐观的气息,谈吐之间给人以温暖。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可以捐步数做公益,从此每天坚持散步,用步数换取公益资金,帮助他人。

做公益,是张崇华最快乐的事情。从1968年捐助第一位贫困学生起,并不富裕的她,一直默默地坚持将温暖传递,用平凡善举托起贫困学子“求学梦”。

她诚挚无私的付出,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先后获评四川好人、四川最具爱心慈善个人、四川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2021年11月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纳溪区

年轻时的张崇华。四川省税务局供图

捐资助学,脚步跨越53年

1968年秋天,参加工作第三年,张崇华在马岭乡下乡收税途中,偶遇一个8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红肿的双眼,引起了她的注意。经过询问得知,孩子叫小芬,因为太想读书,家里穷,供不起,哭肿了眼睛。看着小芬渴望与无助的眼神,张崇华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

“小芬不哭,阿姨一定送你回学校,让你和同学们一起念书。”张崇华蹲在小芬身前,安慰她。那时,张崇华每月工资27.5元,孩子学费要3块多。张崇华征得孩子父母同意后,与镇上学校的校长联系,把孩子送回了课堂。交学费、买学习用具、添置衣物……张崇华还经常去学校看望孩子。

默默无声的关爱,改变了小芬的命运。小芬后来考上泸州师范学校。开学那天,张崇华特地请假去送她。毕业后,小芬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如今已成为县里一所学校的教导主任。

从小芬开始,张崇华捐资助学的脚步就再也没停下来,这一帮就是53年。1980年,她和丈夫合计,将每月一半以上的工资,用于捐资助学。2015年,张崇华又开始持续资助贫困大学生,每年新增资助1人。现在,不少孩子已完成学业。“孩子们有的已经工作,有的已经成家有了孩子。”张崇华说。

28年前,小静还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因为父亲生病,家庭陷入困境,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她面临失学。张崇华知道后,立即伸出了爱的双手,资助她完成高中学业考入医科大学。

小静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成为一名“白衣战士”。“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小静不顾安危奔赴前线参加救援;脱贫攻坚总攻号吹响,她毫不犹豫第一个报名参加;地方发起志愿者服务时,她也总是冲在最前面。她说:“报答张妈妈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一个像她一样在人群中发光的普通人。”

小伟是第一个受张崇华资助的大学生。小伟大学毕业时,邀请张崇华到学校参加毕业典礼,见证他人生最重要的时刻。

初夏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飞花拂柳,让人心旷神怡。那天,小伟牵着奶奶的手,带奶奶看图书馆、进博物馆、游月荷池,给奶奶讲学校里的趣事。在红柱青砖的明德楼前,小伟和奶奶合影留念。他头戴黑色学士帽,肩披黄色垂布,站在奶奶身边,不觉落下泪水:“奶奶,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张崇华赶紧说:“不要哭,你有今天的学业成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奶奶替你高兴。”

谈起小伟,张崇华却有些内疚:“我经济能力有限,每年只资助他6700元学费,每月补助他400元生活费,这些钱根本不够他读书。”

听说小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张崇华非常高兴。几年来,小伟的每一次进步和成长,张崇华都十分关心。小伟叫张崇华“奶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小伟也乐意和奶奶。

前些年,小伟交了女朋友,女朋友让保密,不能和父母讲。小伟忍不住打电话告诉张崇华。“奶奶,我有女朋友了!但是不能给父母亲讲,要保密。”“那你怎么告诉我呢?”“女朋友说不让给父母亲讲,又没说不能给奶奶讲呀。”听到这话,张崇华眼圈泛红。

每周,张奶奶都会接到她资助过得“孙子”“孙女”们打来的电话,或问候、或关心、或与她取得的成绩。每年,“孙子”“孙女”们都会回来陪伴奶奶住上几天,大家包饺子、做饭、周边游,过年一起吃团圆饭。质朴无私的帮助,传递着温暖,传递着刻入中国人基因的传统美德,成就了张崇华与孩子们的缘分,也让他们成为温暖彼此的亲人。

纳溪区

张崇华老人在看报。四川省税务局供图

心怀感恩,涌泉相报53载

如果不是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张崇华捐资助学的事迹,还只是她和亲友们才知道的秘密。

2019年9月,泸州市纳溪区税务局退休支部开展“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委员黄太芳的一句话,让大伙儿瞬间炸开了锅:“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好事儿,却从来不愿意让大家知道。”说到这儿,黄太芳忽觉好像说了错话,再不吭声。大家再三询问后,黄太芳才讲了张崇华的故事。

第二天,同事们来到张崇华家,了解捐资助学情况。她却迟迟不肯开口。“我只是帮了几个娃娃上学,没有必要让大家知道。”“张奶奶,您不要再保密了,大家都想听听您的故事。而且,咱们大家一起来,还可以帮助更多的娃娃呢。”

在同事诚恳的请求下,张崇华讲了她与娃娃们的故事。不少得到资助的孩子,也主动和税务局联系,讲述他们与“张妈妈”“张奶奶”的故事。由此,一幅跨越半个世纪的温暖长卷,在一个个鲜活的记忆里展开。

在这幅已延续53载的画卷里,张崇华的青丝被岁月染成白发,“税务妈妈”也成为“税务奶奶”,可是在每个人的回忆里,她都光彩依旧。

面对这幅长卷,很多人说,自己的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他们也追问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无私奉献的初心,坚韧地延续了半个世纪,而且愈老弥坚。“父亲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幼儿时邻居的无私接济,读书时老师的默默支持,工作中同事的关心帮助,大家无私的关爱,让我懂得简朴生活,也让我懂得助人为乐。”张崇华说。

1942年,张崇华出生在泸州市纳溪县城(现纳溪区)的一个普通家庭,有5位兄弟姐妹,吃穿用度全靠张父的修锁手艺。缺吃少粮时,母亲便去江边捡烂菜叶,切碎煮熟当饭吃,日子过得艰难。好在邻居不断接济,又教母亲做缝纫补贴家用,一家人清贫度日。

在张崇华的记忆中,家里虽然很清贫,但父母对子女管教很严,教育她们要记住接济过他们的人。每次遇到乞讨的人,母亲都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饭倒进讨饭者的碗里。“母亲的善行,在我儿时的心里埋下了善良的种子。”

张崇华从小品学兼优,初中毕业后,顺利考上了纳溪中学。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在班主任努力争取下,学校免除了她的学杂费,她才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入读四川省财政学校。1965年5月,她被分配到纳溪县税务局江北税务所工作。

父亲送她到单位报到的情景,张崇华至今记忆犹新。临出门,天空飘着小雨,父亲撑着一把油纸伞,语重心长地叮嘱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闺女,你今天的工作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记住党的好、政府的好、学校的好,要记住曾经帮助过你的父老乡亲的好!”

张崇华谨记父亲的嘱咐。参加工作第一天,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对人民有用的人,为社会建设增添一砖一瓦,做一颗小小螺丝钉。”

参加工作后,“师傅”手把手教业务,同事关心生活,邻居帮助照看孩子,让她的生活过得顺利又幸福。回忆自己成长生活经历,张崇华总是充满感恩。“我从小到大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也帮助别人,报答大家对我的关心。其他的事我做不来,就通过帮助贫困学生,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把社会给予我的爱传递下去。”张崇华说。

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海

“泸天化西村”,是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企业职工宿舍。30多年前,张崇华丈夫在这里分配到一套住房。走进她的家,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60平米的宿舍,水泥地面,老式木门已经掉了漆。在不到10平米的客厅里,蓝布双人沙发、老式保温瓶、掉瓷斑驳的搪瓷杯……全是老物件,唯一显得现代的,是一台24英寸液晶电视机。

房间看起来简陋,但却非常整洁。“1989年我和丈夫搬来这里,条件很好。我现在什么都不缺,每天生活都过得很开心、很幸福。”张崇华说。

下一碗面条、煮一些青菜、蒸一点米饭、吃一些咸菜,这就是张崇华日常饮食。最奢侈的,就是“孙儿”“孙女”来看她,一起吃上一顿鱼。她说,吃鱼对孩子的智力好。

“她几乎没在饭店里吃过饭,夏天穿的衣服就是几元、十几元一件,冬天就是几十元一件,她没有穿过上百元的衣服。”十分了解张崇华的黄太芳动情地说,“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的钱都资助贫困学生了。”

一只白色已泛黄的搪瓷杯,张崇华总是不离手,已经用了30多年。杯身上有两朵大大的五瓣花,一朵红色,一朵黄色,旁边有绿叶衬托。图案上方,是一个大红的囍字。张崇华极其珍视这个杯子。因为它陪伴张崇华和丈夫,一起度过30多年光阴。

丈夫理解张崇华的每一个决定,从点点滴滴的捐助,到拿出一半工资帮助困难学生,丈夫都全力支持。丈夫临终前拉着张崇华的手说:“崇华,我不能再和你一起帮助娃娃了,今后娃娃读书的事就得靠你继续努力了。”张崇华含着眼泪,握紧了丈夫的手。丈夫离去,突然失去了几十年相濡以沫的依靠,张崇华感到孤独无助,但她没有消沉。

在半个多世纪漫长的捐资助学路上,张崇华家里也出现过很多变故,她都未曾动摇过。“看到那些孩子对知识渴求的眼神,我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她把一半以上的退休金都用在了捐资助学上,到现在,先后资助5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

几十年来,女儿女婿在张崇华的感染下,面对下岗、重病等困难,乐守清贫,努力工作,成为母亲助学路上的好帮手。每年寒暑假,张崇华的“孙儿”“孙女”们济济一堂,母亲的小屋,最多能挤三五个男孩,女孩们就住女儿家;买菜做饭这些事,也全由女儿女婿承担。“大家在一起,无话不谈,其乐融融,完全就是一家人。”女婿说。

也有人问张崇华女儿张玉敏、女婿温强:“母亲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都资助贫困学生了,你们有什么看法?”

“作为儿女,除了照顾好她的日常起居,就是支持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就是常说的孝顺吧。母亲助人为乐,是我们一生最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泾源:栉风沐雨秉初心砥砺奋进写华章
家长群“炸锅”!杭州中考新政会带来哪些影响?最新解读来了
事关转学天津市内六区最新通知!
最新图文
退休税务干部张崇华53年的捐资助学路
“拼抢实”无止境“微专题”能成事
高中男生同床共枕遭处分校方:学校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