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实际,认真落实《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施方案》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七个典范”创建为目标,在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六个一”为抓手推进“模范州”创建
在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创建中,黔南州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探索建立以“六个一”为主抓手的创建工作路径。
建立一套创建工作机制。率先出台《黔南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州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举措、责任分工,成立由该州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模范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
建设一批教育实践基地。发挥黔南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建成邓恩铭故居、猴场会议会址、绿博园等一批主题场馆,丰富教育培训载体。
搭建一批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平台。全面实施“三项计划”,建设一批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互嵌式发展新社区,探索各族青少年交流新模式,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
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聚焦主线、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奋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创建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
培育一批优秀民族文化品牌。赋予邓恩铭故居、猴场会议会址、中国天眼、都匀毛尖、马尾绣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并加强重点推介。
总结推广一批典型模式。提升“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成效,实现民族事务宣传教育、管理服务和大数据采集智能化,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夯实民族地区经济基础
黔南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高位推进新国发2号文件和相关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用活、用好、用足中央和全省支持政策,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黔南实践,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黔南新篇章。
全力推动工业稳中快进、加快发力。扭住“风口”产业集中发力,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化工、生态特色食品能级跃升,打造全国最大磷系新能源电池材料基地。推动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现代能源稳中有进、扩大规模。推动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健康医药扭负为正、快速回升。产业园区梯次发展,形成工业倍增聚能高地。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项目11个,居全省第二。全力推动城镇提升内核、完善功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黔南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3.3%。发挥产业园区吸纳、聚集作用,新增园区就业0.7万人以上、城镇学位2万个,带动城镇转移就业3万人左右。做好产城融合配套文章,促进园区与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攻坚和“15分钟城市生活圈”建设。
全力推动农业稳中提质、加速提升。坚持粮油产业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100个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守牢守好粮食安全生产底线。实施生猪、茶和蔬菜产业“三个重点突破”,生猪精深分割产能跃居全省第一;提升中高端绿茶,推进白茶、红茶、黑茶综合开发,都匀毛尖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保持11个蔬菜优质单品全省第一。推动水果、刺梨、中药材产业“三个提质增效”,刺梨面积全省第二、产量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8%,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全力推动旅游业加快复苏、整体回暖。围绕打造荔波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荔波大小七孔、中国天眼等“拳头”产品吸引力。聚焦露营、研学、夜游等新兴热点,推出节日游、周末游、品牌游、城市游,让四季都有旅游小高峰。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贵阳等主要客源地,开展线上线下精准营销。支持重点景区联动发展,强化旅游资源、产品、信息和市场共享,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强化支持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该州过夜游客和人均消费分别突破1000万人次、1000元大关,旅游产业化综合评价指数居全省第一方阵。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提升各族人民幸福感
黔南州持续深化民生领域改革,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州县两级九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5%。
稳物价工作扎实推进。启动两次价格联动机制,惠及45.93万人次。该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涨幅1.6%,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内,价格监测工作获国家发改委表彰。
教育事业趋向优质均衡。新(改)扩建普通高中11所、义务教育学校23所、幼儿园26所,新增学位18610个,各族学生就学更有保障。
医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州级医疗集团建设,启动1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达95.39%,各族群众就医更加舒心。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率先开展超龄环卫工参与工伤保险试点工作,社会保险参保344.63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4%。职工个人账户实现共济使用,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84%、70%,民生保障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