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三项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人民防空、双拥共建、退役军人工作持续强化。老龄、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成效明显。统计调查、外事、侨务、气象、地震预防、机关事务管理、邮政、档案、保密、供销、科协、工商联、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今年,面对两轮疫情冲击,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贯彻第九版防控方案,认真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措施,统筹全市资源,众志成城、齐心抗疫,坚决果断、以快制快,科学精准做好核检、筛查、流调、转运、隔离、治疗等工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广大医护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坚守一线、日夜奋战,市、县区15000多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助力抗疫,2000多名医护人员向疫而行,支援省内外疫情防控。他们舍小家、顾大家,顶酷暑、冒严寒,付出了艰辛努力,体现了责任担当。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重法治,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政府系统各级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更加有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学法一刻”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武威市城市绿化条例》、修正《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制定《武威市城市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向市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国有资产、财政预算、节约用水、高质量发展等15个专题工作报告,认真落实市人大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反馈意见,市政协参政议政、基层民主协商意见,73件人大代表建议、110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强化审计监督,促进增收节支1960万元。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效整改涉粮专项巡视、生态环保督察、安全生产督导检查等反馈问题,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各位代表,奋斗伴随艰辛,汗水凝结收获。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也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武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中央和省属在武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武威发展的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性、结构性缺水问题依然突出;县域发展不够充分,地方财力薄弱,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受疫情反复冲击影响,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承压,稳定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政府一些部门工作作风不够实、担当精神不够强,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2023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特殊而重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发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武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扛起新使命、彰显新作为,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根据市委部署,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三新一高”要求,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积极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生态大市、文化旅游名市,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努力构筑河西走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桥头堡,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威新篇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在省上下达的目标之内。
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武威已经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和自身发展势能增强的交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位和特征、基础和条件、氛围和态势发生明显变化,处于赶超进位的关键阶段,迎来了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我们战略机遇利好叠加,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布局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实施陇电入浙工程,省上支持河西走廊经济带建设等政策效应加快释放,我市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开放枢纽、战略通道的特殊功能定位愈发凸显,有利于我们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竞争新优势、融入发展新格局。我们发展动能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奶产业和食品工业蓄势勃发,规上工业连续两年保持强劲增长,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步入百亿产业集聚成势、新兴产业扩能崛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以实干抢抓机遇,用担当书写精彩,奋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抢先机、开新局、赢未来。
2023年,重点抓好以下8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绿色工业引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绿色工业突破行动,用三年时间,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到2025年实现“12345”目标。“1”即实现一个翻番,绿色工业总产值在2021年290亿元的基础上达到600亿元以上;“2”即推动两个下降,单位工业能耗和碳排放两个约束性指标比“十三五”末分别下降13.5%、18%;“3”即建成武威工业园区、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凉州工业园区三个百亿级园区;“4”即培育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奶产业、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材料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即打造多能互补综合能源、河西走廊黄金奶源、优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河西地区重要新材料、特色医药制造五大产业基地。
加速新能源产业崛起。围绕打造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我市7000万千瓦风光资源优势,按照三年建成2000万千瓦以上新能源发电装机目标,以凉州九墩滩、古浪黄花滩、民勤红沙岗、天祝松山滩为重点,统筹新能源开发和产业链构建,培育壮大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2023年实施新能源续建项目235万千瓦,新开工220万千瓦,新增并网300万千瓦以上,“绿电”达到160亿千瓦时。开工建设黄羊抽水蓄能电站、陇电入浙±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2×100万千瓦调峰煤电及配套750千伏武威北输变电工程,建成土门330千伏变电站,提高电网整体配送能力。引进实施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推动已建成的风机总装、大兆瓦级叶片、光伏组件、逆变器等项目达产达标,力争新能源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
壮大奶产业集群规模。围绕打造河西走廊黄金奶源基地,坚持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支持凉州区、古浪县已建成牧场加大奶牛引进和繁育力度,支持民勤县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奶牛养殖,扩大优质饲草种植规模,2023年奶牛存栏达到14万头以上。坚持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聚力打造百亿级奶产业集群。支持乳制品企业增线扩能,尽早实现日加工鲜奶1800吨目标,带动饲料加工、彩印包装等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力争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
提升食品工业能级。围绕打造优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以精深加工为牵引,扩产能、增品种、提品质,大力发展休闲食品、肉制品、预制菜、啤酒精酿、甜菊糖、饲料加工产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促进流通业和服务业繁荣活跃,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百亿级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力争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
培优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打造河西地区重要的新材料生产基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储能、可降解材料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加快碳化硅、电石等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2023年实施12万吨工业硅、3万片碳化硅衬底等项目,完成15条碳基材料生产线技改,盘活80万吨电石产能,续建年产200万吨水泥机质骨料生产线。
挖掘特色医药潜力。围绕打造特色医药制造基地,依托特药资源优势,建设绿色标准化药源种植基地7个,发展中药材20万亩以上,引进中药配方颗粒企业,做大做强药材加工产业。做强特药品牌,2023年建成5000万盒宣肺止嗽合剂生产线,实施祖师麻膏药二次开发项目,积极研发肉苁蓉、锁阳、藏药等新产品。发挥重离子医院辐射带动作用,谋划引进医疗装备制造项目,实现医疗装备制造零突破。
(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五个振兴”,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良种良法良技配套,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40万亩以上、总产量122万吨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撂荒地整治,争取实施整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新建高标准农田40万亩以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完善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发挥经营性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效应,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争取落实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5亿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调剂交易资金9亿元,支持产业做大做强。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推进“一县一园”建设,强化产业、劳务、消费、人才协作,促进脱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