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即尊重规律,顺乎天性。“快乐”即精神愉悦,心灵满足。高中学生学业相对繁重,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如果能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即使遭遇困苦、挫折甚至失败,也会甘之如饴,从中获得快乐。
“‘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囊括全面,它强调体格的健壮,设施的改善,物质的丰富,生活的多彩,更要求能力的增强,学识的深厚,品位的提升,道德的升华。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的是境界的提升,教育的进步。尤其是,围绕这个理念,我们致力于在改革中和谐发展,成就更好的汉寿县一中。”胡浩说。
如今,在过往辉煌的底色下,这所老牌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正在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以其“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的理念成就着更好的自己。
人才兴校:好学校孕育好教师
令人惊奇的是,在优秀教师大量流失的背景下,常德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却能多年保持整体稳定,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答案或许能从常德教育人十分骄傲的一句话中找到:“一所好学校,不仅要培养好学生,更要培养好老师。”
那么,培养好教师的秘诀在哪里?
首先要说的是,在常德,各地各校普遍确立了“教师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对优秀人才给予格外关注,这是常德源源不断涌现好教师的基本保证。“常德有很好的教师观。教育的发展,一定是教师的发展。”时任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庹朝君说。
刘淼是安乡县人,202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生物、化学双学士学位。毕业时,长沙、深圳、江苏等地为她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因父母亲均患有重病,她选择回到母校安乡县一中任教。
为了解决刘淼的后顾之忧,安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每年给予她5万元特殊人才津贴,持续5年,并帮助她申请了公租房,让她和父母住在一起。时任县委书记陈德还表态,要一直帮助到他们脱贫为止。刘淼感动地说:“2020年过年和2021年母亲出院的时候,相关领导都前来看望,大家非常关心我,让我感到很温暖,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更加安心工作。”
刘淼也不负众望,工作一年就当了班主任,第二年就当了年级组副主任,并获得县教学比武一等奖,成为生物奥赛教练。
像这样尊重人才、关心爱护教师的故事,在常德还有很多。1981年出生的黄培仁是石门县一中教师,201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由于妻子生活在山西,夫妻两人分居三年。那段时间,黄培仁并不安心,准备跳槽。时任石门县委书记董岚听说后,协调有关部门,把他妻子调了过来。
2019年,有长沙名校对已经是常德市学科带头人的黄培仁伸出“橄榄枝”,他决定不走。他说:“在石门县一中,我真切感受到了感情留人,真切感受到了人文关怀。”
值得指出的是,在常德,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建立完善的校招、面签等公开招聘制度,打通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近三年,各县中根据教学需要自主招聘教师1201人,为学校储备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在安乡,县委开辟高中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通过校园现场招聘等方式,近年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27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普通高中任教,极大地缓解了该县人才“短缺之痛”。
桃源县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分别发放20万元、10万元的住房补贴,每年还分别发放2万元、1万元的生活补贴,共发放5年。近三年,桃源县一中引进著名高校毕业生5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人。
今年,汉寿县一中通过校园招聘引进知名高校毕业生1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2人。县财政对每名硕士研究生给予17万元人才引进补贴。学校为新进教师免费提供面积50平方米“拎包入住”的全新单身公寓。
津市市更是大手笔,从2022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3个1000万”支持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主要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及相关成果表彰奖励,而且重点在高中。
而对全市来说,不能不提到常德市委市政府设立的“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这个2014年设立的教育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人(团队)给予10万元奖励。重奖为常德教育作出较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团队,开全省之先河。
“刚设立时,奖金标准我们不敢提太高,只敢设3万元。”时任常德市教育局财建科科长陈少锋说,但没想到方案报市里后,时任市长周德睿当场拍板,“要么不搞,搞了就不能不痛不痒,要奖到别人眼红,要奖出影响,奖出效果。”最后,奖金额度被提高到了10万元。
重奖奖出精气神、奖出影响力。沅澧大地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和教育团队不断涌现,向身边人看齐的榜样作用不断凸显。截至目前,“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已累计评出67名教育功臣和13个卓越教育团体。“翦伯赞奖对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来说,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唐会荣说。
如果说,人才引进为常德储备了大批优良的“苗子”,那么常德“小磨炼,大循环”的培养机制,就是让“苗子”快速成长为“大树”的“催化剂”,是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难这一“卡脖子”难题的“核心科技”。
所谓的“小磨炼”,就是牢牢抓住“备、教、批、辅、评”五个核心环节,着力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其中的“绝招”,就是集体备课。
“教师之间不仅仅是同事,更是朋友、家人,一个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什么样的同伴同行。”在侯宏泉看来,备课组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精神家园。备课组长虽然是“小岗位”,但是承担着“大责任”。备课组长应该是学科教学的“领跑人”,年轻教师的“摆渡人”,学科教研的“点灯人”。
正因如此,常德各校都十分注重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制度,为我们培养了很多优秀教师。”作为一所地处乡镇的完全中学,津市市三中校长申建告诉记者,学校注重培育和深挖现有教师资源,并合理利用周边省示范性高中的资源,让集体备课成为集中学科组全体教师智慧的教研活动。
在该校集体备课中,“老中青”三代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献计献策。青年教师主要担当展示的任务,他们通过现场课堂教学、说课、现场汇报、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呈现集体备课成果。同一教研组的所有成员参与集体听课、评课,多方汇集教师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备课质量,然后将集体备课所得成果汇集,形成学校独有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得到了迅速成长,2022年下半年,该校有50余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获得了市级以上奖励,参加省级在线备课大赛也是捷报频传,10多名教师在省市级教学比武中脱颖而出。
尽管具体做法略有不同,但是集体备课在常德实现了在每所学校、每名教师、每门学科、每一堂课的全覆盖。这样一种“传帮带”的氛围,让科研接地气,让学习、研究的氛围弥漫整个校园。
所谓的“大循环”,就是大胆用人,让优秀年轻教师较早跳出“一二一”循环,经历“一二三”循环,也就是从高一一路教到高三,在实战中脱颖而出。
“高一高二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考察,高三是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考察。”在常德市教科院中学研究室副主任、地理教研员余亚洲看来,很多学校高三年级的教师都是有经验的资深教师,不敢让青年教师直接教高三,始终在高一、高二年级循环,这既不利于年轻教师成长,也容易打击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但在常德,各学校都敢于让青年教师直接教高三。”
在桃源县一中,每年会有10余名年轻教师负责高三年级的教学。29岁的汤神奕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就直接从高一教到了高三,成长迅速,所带6名学生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他告诉记者,从高一到高三,如果不经过这一轮,就很难把握知识的脉络体系和重难点,就很难了解学生“卡点”在哪里。“通透了!”有着同样经历的27岁教师黄甜,在教完高中三年一个“大循环”的课后,收获匪浅,“整个过程,一个一个难点突破,让我迅速得到了提高。”
临澧县一中党委书记陈德谦告诉记者,学校从2005年开始就实行从高一到高三年级教学“大循环”,给全体教师希望,只要认真努力就能教高三。经过多年的实践,青年教师成长快速。年轻教师蔡慧敏2017年进入临澧县一中,因表现优异,从高一直升高三,并连续三年教高三年级。
在汉寿县二中,肖文敏介绍,学校秉持“关心新教师的生活,就是关心他们的业务”的理念,让青年教师有了家的归属感,特别是教导处制订了详细的三年一循环的青蓝工程制度,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该校青年教师谢康在从教生涯的首个“大循环”中成长迅速,参加市级教学比武获一等奖,并获得“2021年常德市教学能手”称号。他说:“这三年在业务能力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获得各级各类的荣誉都与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关心和帮助分不开。”
即将完成“大循环”的青年教师陈霞同样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帮助,入职第三年学校就安排我任教高三并担任班主任,让我的业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青年教师要有“好功夫”,缺不了“好师父”引领,在常德同样如此。在覃道勇看来,无论哪里、无论什么样的学校,都有新教师、老教师,都有水平较高的教师、水平较低的教师,怎样才能把知识讲活、讲透、讲到位,达到统一的要求?是教师每人一张桌子、背靠着背、天天忙着批批改改,还是把他们组织起来,以老带新、共同成长?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就决定了一所学校的优劣高低。
常德市构建起“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的成长体系,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提高能力和增强合力。
汉寿县一中在积极推进集体备课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青苗工程”“青蓝工程”,把青年教师成长作为队伍建设重点工程来抓。新进教师在每年4月份就到校跟岗实习,学校为每名新进教师安排一名学科主任或骨干教师,实行“一对一”帮扶、“导师制”培养,对这些“好苗子”在思想上引领、生活上关心、教学上指导。
该校数学学科中心主任李婷婷,2006年从湘潭大学毕业,2007年考入汉寿县一中,初入职时也是懵懵懂懂。在学校“青蓝工程”中,她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潘建平结成“师徒对子”。李婷婷在潘建平的鼓励与帮助下进步很快。2013年湖南省第二届中青年教师说课比赛,她过关斩将,《基于问题驱动的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获得省一等奖。2016年全国第八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活动,李婷婷获得一等奖。
通过“青蓝工程”,汉寿县一中大量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周亚、郑静、瞿云洁、余湘萍、谢德琼等教师均能独当一面、挑起重担。周亚还成为常德市唯一的省级高中英语网络工作室的主持人。
记者了解到,常德市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设,重视名师队伍的培养,建立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地方性津贴制度,每人每年分别给予10000元、7000元和5000元的财政补贴,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成为全市教师的“火车头”“领头雁”,持续引领培养年轻骨干教师。
目前,常德市现有在职特级教师72人,其中高中阶段有38人,县中25人;市级教师工作坊43个,其中高中阶段有2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30个,其中高中阶段12个;市级学科带头人200人,其中高中阶段70人;市级骨干教师598人,其中高中阶段201人,高中阶段名师队伍人员占比大、学科丰富、结构合理。
常德市教育局教师培训与师范教育科原科长周国辉表示,名师工程严格实行年度考核和届度考核双考核制度,按标准发放工作津贴,为名师搭建平台,全面深化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初步形成了“名师领衔,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梯次培养模式,让全体教师在业务提升方面有了明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