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津市市一中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省示范性高中里排名靠后,这让津市市委市政府感受到很大压力。2021年,新一届津市市委市政府把目光投向市一中,做出了“振兴教育、振兴一中”的部署,要求市一中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用改革激发活力,用改革促进发展。
津市市教育局原局长韩宝诚受命担任津市市一中校长。那时的津市市一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全校有177名教师,但编制只有128个,超编十分严重,学校人浮于事现象突出。“年龄偏大的甚至有一部分不干事,干事的意见很大。高考质量在常德市省示范性高中里处于落后位置。”韩宝诚说。
“一中要超常规发展,必须改革!”在津市市委市政府坚强支持下,韩宝诚力推全员竞聘改革,将津市市一中教师由原有177人精简为157人,竞聘分流20人,并逐渐消化剩余超编人员,有效解决了人员冗余、活力不足、思想僵化等问题,全面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021年10月,津市市一中与石门县一中成功签订校际合作协议。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合作交流,两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优生培育、班风建设等核心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校园开放、师生互派、联学联考”预定合作内容。
两年的改革,成效迅速凸显。2022年高考,津市市一中共384名学生参加,特控线以上248人,占比65%,较2021年增长11个百分点;本科线以上365人,占比95%,较2021年增长7个百分点。
专家治校:好校长造就好学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采访中,让我们感叹的是,常德高中涌现出了那么多好校长:张国雄、彭湘云、沈克非、赵绪清、苏光、燕立国、侯宏泉、唐会荣、毛善新、曾斌、杨建宇、黄克勤、朱方武、蒋金海、周相兵……正是这批优秀校长引领着常德高中发展,形成了“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10余年来,常德市一直在坚持建设一支专家型校长队伍。在2015年常德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市教育局局长诸戈文就一再强调:“常德高中教育要永葆生机活力,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一支好的专家型校长队伍。”
常德在全省率先全区域性持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校长从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完成由行政型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角色转变。
“要说条件,常德并不比其他地区好,同样面临师资流失、生源流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胡祖国告诉记者,常德高中教育如果说取得了一定成绩,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校长队伍,离不开校长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石门县一中,说一说校长侯宏泉的故事。
1983年,侯宏泉开始从事教育行业。无论是在农村学校的10年,还是在石门县一中,侯宏泉作为骨干教师,所在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始终位居前列。身为化学教师,他不仅曾在全县化学教学比武中拔得头筹,生物教学比武第一名照样手到擒来。
2005年,41岁的侯宏泉成为当年全省最年轻的中学特级教师。2013年,他成为湖南省首批18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之一。他还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常德市“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常德市首届市长质量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侯宏泉担任石门县一中校长。
全校347名教职员工,上讲台的298人,女教师116人,校内公租房204套……陪着记者参观“融合自然、徜徉绿色、滋养生命”的校园时,侯宏泉满嘴的数据鱼贯而出。最“狠”的是,他能叫出全校300多个教职员工的名字。
除了读书,侯宏泉说自己没有其他爱好,除了外出讲课、学习,他基本不离开校园,省级劳模的疗养从未参加过。他不会开车,上下班靠步行或骑单车。每天5点50分到校,22点离校,多年雷打不动。不用刻意锻炼身体,全校69个教室、各个岗位每天都要走一遍,两万多的步数常居微信运动榜首。担任校长后,2013年9月起,他没再登台授课,但每周的高三备课组长会议一定参加。他还热衷推门听课,每学期要听100多节课,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课,一个教师的都不落下。
侯宏泉在每天如陀螺般的“转悠”中,对沿途遇到的问题有着狩猎般的精确和评判。他深知,好办法源于师生、用于师生。一旦发现问题,学校立马出台接地气的政策。石门县一中评先评优不投票,量化管理一目了然。他一改之前的末位淘汰制,公开评选“六好教师”。“六好”即课教得好、班主任当得好、教研做得好、学生说你好、同事说你好、家长说你好。其中,学生说你好,由班上前30名学生给老师“画钩钩”,若有9名学生给出差评,即被淘汰;同事说你好,则是为搭建年级、班级教学的优质团队增设一道门槛,意味着“只会教学,不融入团队,也是不行的”。
与此同时,侯宏泉还力推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自主设计框架和标准,请信息技术教师编程,将复杂的考评简单化,教育教学质量等级与绩效工资、晋升职称挂钩,通过等级和分数呈现,做到公平公正。这套评价体系放在全省也算独特。
所有充满动态和变量的考核细则均由侯宏泉一手设计,一经推行,总是上下满意,其中之科学和周密,令人叹为观止。“很多人到石门县一中学习,总是只得其形,不得其神。”曾有教育界人士这样评价。
再把目光聚焦到澧县一中。
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赵绪清担任澧县一中校长。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校长,却有着深厚学养与办学眼光。他认为,办学校,软约束比硬约束更重要。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学校形成了明确的文化导向,师生员工对学校价值追求产生了较强的认同感,管理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因此,一上任,赵绪清就着眼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翻遍学校史料,甚至远赴上海图书馆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学校的历史,挖掘学校的文化,率先在常德市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并提炼出“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的核心办学理念。
围绕这一核心理念,赵绪清从打造人文校园、构建校园伦理、完善规章制度、充实课程内涵、优化集体活动等五方面,系统地打造了学校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涵盖教育理念、教育追求、教育实践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文化。
这种学校文化理念,不仅得到了继任校长毛善新、曾斌的高度认同,至今为澧县一中所传承和发扬,还在常德市全面推广。
2010年起,常德市在全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雅致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创新校园”为主题,全面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全面开创素质教育和改革发展新局面。时任常德市教育局局长诸戈文曾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说常德能在补习大战中、生源大战中依然获得佳绩,也许是得益于文化建设吧!”
桃源县一中今天已经是湖南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但燕立国刚担任校长时,桃源县一中还处于极为困难的时期,优质生源、骨干教师大量外流,学校债务缠身,班子出了问题,校内外意见很大。
面对这种状况,燕立国把铺盖带到了学校,吃在食堂,睡在寝室,有时大年初一都还坚守在学校。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他特别注重研究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做法—“情感教育·生本课堂”。
燕立国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育情为目的,包括报国之志、感恩之心、人格魅力、价值观、世界观等。
情感教育就是在教育中丰富和培养学生上述情感内涵和情感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丰富知识的青少年一代。教育的落脚点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上,教育者要把情感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中,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信念,从而产生正确的行为。“学校处处皆有情。有情感才有教育,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燕立国说。
燕立国在桃源县一中力举推行生本课堂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激发师生生命的本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本能,促使学生自觉发挥学习的潜能。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就是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不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思考,享受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则遵循“排骨理论”做好教学设计,课堂上做到思维权(思)、演练权(做)、表达权(说)和归纳总结权(悟)“四个权力”的全面下放,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保护和开发,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本能。生本课堂以学生学习的需要为教师教的需要,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燕立国提出,情感教育、生本课堂是相生相伴、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的关系。“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没有情感的课堂实际是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生命状态,更多的只有教案预设的执行和认知目标的完成。投入了情感的课堂才会产生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才能拥有深层的交流和催人奋进的激励,这样的课堂才是温暖的、民主的、充满正能量的高效课堂。他提出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尊师爱生互为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智慧的脑和温暖的心。在当前的教育制度下,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现,同时贯穿于学校一切教学活动与非教学活动中。
“教育是一门科学,最要讲规律。如果一个人消化不良,你还一个劲地喂他吃排骨,他又怎么消化得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应该先喂‘豆腐青菜’,再喂‘排骨’。”燕立国还提出了“排骨理论”“情感过程体验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论”“解放教育生产力论”等理念,并且每一个创新理念都有一套策略方法。在燕立国的大力倡导和引领下,桃源县一中深入践行情感教育,大力打造生本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年年攀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全省基础教育的一面大旗。
燕立国还致力于推动地方教育均衡发展,力举推行全县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按学生人数和中考平均分将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促进了初中学校均衡发展,不用再办“重点班”、节假日补课,其成功经验入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他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全省教育系统学习桃源县一中办学经验。
在汉寿县,“龙池跃龙,龙已高翔。宏开文运,焕作天章……”青山绿水间,创办于1798年的龙池书院培育了一代代贤才。汉寿县一中承继着龙池书院的文脉一路走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湖南省首批重点中学、中华百年名校、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合作学校、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峥嵘岁月间,变化的是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汉寿县一中人始终向上、奋斗不止的决心。“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办出最好的学校”,在迈向三湘名校目标的进程中,汉寿县一中校长胡浩的话语铿锵有力。
从1997年进入汉寿县一中,20多年来,有个信念自始至终萦绕在胡浩的脑海:“作为汉寿县一中的一分子,我们应该让学校发展得更好!”
胡浩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和胡校长是老同事,他的用心和勤勉众所周知。在学生科时,他行政工作加上5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从不抱怨。”教师李锡安回忆起与胡浩共事的岁月,感触良多。
现在,作为一校之长,仅靠个人用心和勤勉显然不够,必须用先进的理念来引领学校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以师生的发展为根本,师生的发展以学校的发展为依靠,学生的成长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教师的成功以学生的成长为体现。”胡浩深知,发展不是揠苗助长,更不是压制逼迫,更多的是顺其自然、依其心性。回顾汉寿县一中过往,又何尝不是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进步与超越的呢?
“一起自然快乐地成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