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8-27
咸政办发〔2021〕5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直属事业机构:
现将《咸阳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24日
咸阳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
为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20〕34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陕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教学,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有效保障师资和办学条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措施
(一)丰富完善育人内容
1. 实施贴近生活的德育。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突出思想政治课关键地位,确保正确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积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咸阳革命历史,充分发挥马栏革命纪念馆、安吴青训班纪念馆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深入挖掘市内古豳、秦汉、盛唐等历史文化,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发挥学校党团组织作用,深化“中国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十八岁成人仪式”“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及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坚持开展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做遵法守纪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积极争取家庭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机制。(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各市区县人民政府。以下任务均需各市区县人民政府负责,不再列出)
2. 实施发展核心素养的智育。普通高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开展教学工作。切实纠正以知识灌输为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提高终身学习能力。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 开展全面普及的体育。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积极开发有地方特色、趣味性强、易于学习推广的体育活动项目,提高学生的参与面、覆盖率,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1-3项专项运动技能。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体育节或单项体育比赛,加强近视综合防控,保障充足睡眠时间,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14〕5号),把体育与健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设施配备,确保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保障条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市财政局)
4. 开展特色鲜明的美育。加强艺术特色学校建设,咸阳中学要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水平,发挥省级艺术特色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支持礼泉第二中学、三原北城中学、武功绿野中学等学校创建艺术特色学校。其他普通高中要结合美育师资状况、设施条件等,积极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特色项目,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发展和特长培养需求的美育环境。各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并上好艺术课程,成立学生艺术社团,帮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提高艺术素养。定期开展各级学生艺术展演及校园艺术节,结合地域特色持续推进高雅艺术和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加强艺术教师招聘和场馆建设,补齐美育师资、基础条件短板。整合学校和社会美育资源,建立健全教育与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及艺术团体的美育协同机制,鼓励市区县组建学校美育教学联盟,实施校际艺术教师走教制度,充分发挥优秀艺术课教师的示范效应,弥补师资数量不足。(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5. 开展突出实践体验的劳动教育。积极拓宽校内外劳动综合育人渠道,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各普通高中要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配强专业教师,设置足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健全校际间劳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确保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加强政府统筹,整合学校、社会资源,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农业示范基地、驻咸企业、产业示范园区的协同机制,建设一批覆盖不同行业的劳动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公益劳动、高新科技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树立热爱劳动的品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人社局)
(二)积极转变育人方式
1. 全面实施新课程。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分层分类组织校长、教师和教研员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全员培训,强化校本研修,确保各学科教师全面、准确掌握新课程内涵和要求,提升高中教师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能力。省级示范高中要加强各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创建新课程培训基地学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组织其他高中校长、教师挂职交流和跟岗学习,提高全体高中教师的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确保新课程有序实施。(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2. 加强课程管理。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加强课程管理,统筹均衡安排每学年开设的科目和课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不超标教学,不抢进度教学,不提前结束新课,不随意挤压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课时。推动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开放、充满活力、层次多样、选择丰富的课程体系。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广泛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完善学分认定办法,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和监督,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建立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落实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管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3. 稳妥实施选课走班。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普通高中学校适应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要求,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组合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发展需要。各普通高中要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制定选课走班指南,使用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的统筹力度,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确保选课走班规范有序、科学高效运行。(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4.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各普通高中要积极探索基于情景、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加强对作业的统筹管理和科学指导,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选择性,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建立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课改中的困难和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定期开展各级优秀教学成果评选,遴选一批优质教学典型案例,推广学校、教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普通高中要制定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优化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减少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5. 强化教研专业支撑作用。教研部门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学科课程的育人路径,探索教学方式的实施策略,提升教研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完善教研体系,创新教研方式,打造共建共享的教科研服务工作平台,建立高校、教科研机构与普通高中协同研究机制。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立项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形成一批优秀成果并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三)树立正确育人导向
1.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激励办法,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及奖惩学校和教师。严禁各地各学校炒作升学率和高考状元。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好普通高中改革政策和典型经验的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妇联)
2. 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制定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方案,科学实施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增强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各校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建设,建立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为补充的专兼结合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队伍。注重利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