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规范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依托“互联网+”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加快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第二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破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农村流动,在农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信息汇集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开展“体育下乡”“文艺下乡”活动。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第六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进一步建立健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十六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做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贯穿全县整个“十四五”期间,工作重心由集中解决绝对贫困向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转变,帮扶对象由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转变,重点任务由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向促进乡村振兴“五个振兴”转变。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必须持续发力。要保持产业持续增收,制定扶持相对贫困家庭发展产业的财政奖补、财政贴息、信贷支持、保险保障政策;要帮助提升就业能力,健全岗位对接机制,引导和支持相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健全技能提升机制,免费组织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并提供创业指导服务;要加强救助救济保障帮扶。在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兜底保障方面统筹各类政策,保障相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标准。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阻击机制,全覆盖预警监测阻击返贫致贫,坚决防止返贫致贫发生,全面提升脱贫质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根据走访了解情况,综合判断监测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对监测对象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并建
立一、二级风险户管理台账。调动社会各界开展帮扶。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基金会、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参与社会扶贫。开展消费扶贫,通过政府食堂采购、工会组织购买、联系买家和电商销售等方式,促进农村相对低收入户农产品销售。完善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协作机制,深化东西部协作。利用三年来东西部扶贫协作已建成产业园,确保持续稳定发挥增收效益。
专栏13.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工程
(一)脱贫人口动态监测行动。建设防止返贫大数据动态监测平台,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
(二)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脱贫人口劳务输出行动、“万企帮万村”行动。
(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配套设施提升完善工程、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
(四)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文化旅游体育设施建设工程。
第二节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村庄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全域分类推进,高标准建设示范村。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提高农房建设质量,支持新建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坚持改造老村与兴建新村并举、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同建、产业发展与集中居住齐抓,开展农房拆旧建新工作,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加强农村公路、电网、信息网络、小微水和饮用水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促进移民库区振兴发展。聚焦移民发展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库区和安置区美丽家园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创业就业能力建设。加大移民新村建设力度,每年实施移民新村项目3至5个;围绕库区环线以点连线,着力移民产业升级发展;提升配套库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移民村治理体系,加强移民人口创业就业能力建设,促进移民库区和安置区和谐稳定发展。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梯次推进、整村示范、全域清洁”原则,结合乡村振兴先进示范创建,以水源保护地、景区沿线周边村、城镇村、优势特色产业带和现代农业园区覆盖村为重点优先布局,集中连片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以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色泽彩化、气味香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保护利用乡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提升“八化”工程,打造高品质乡村宜居地。
专栏14.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重点工程
(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行动,建设白龙、开封垃圾集中处置中心,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到2025年,保持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50%以上行政村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措施。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实施方案,全县共实施“千村示范工程”150个行政村,到2025年,全县6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三年推进行动,全县新(改)建农村公厕40座,新(改)建乡村旅游点厕所10座,新(改)建无害化户用卫生厕所3.6万户,创建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120个,全县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
(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途径,整县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五)村容村貌提升“八化”工程。坚持把旧村风貌改造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持续推进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色泽彩化、气味香化、照明亮化、环境净化、保护利用乡土文化工程,建设“增彩添香”示范村30个,力争创建省级传统村落2个、“四川最美古村落”1个。
(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推进工程。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优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治理和村内道路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分期实施,引领带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解决农村脏乱差、行路难等突出问题。
(七)精品民宿建设工程。建设精品景观民宿3家、农园民宿5家、滨水民宿2家。
(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加快村庄道路建设,包括新建村组道路149.87公里,村道路加宽187.53公里。对全县农村1.2万户破旧土坯房拆旧建新。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配套设施提升完善工程、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
(九)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文化旅游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村庄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27250平方米。
第三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坚持全产业链开发,打造融合发展新载体,以示范创建为抓手,着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打造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等示范项目,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实施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建成一批集分级、清洗、包装、储藏等于一体的商品化处理设施。支持经营主体建设、升级改造产地初加工设施,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支持东山生态农业、剑粮面业、鑫茂农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将中谷农业、三分田培育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按照“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发展理念,以农事体验为基础,融入三国文化、蜀道文化、乡村文化,丰富果园造型,提升林相景观,建设“两湖一关一道”四季花果走廊,打造剑阁“美丽田园十乡百景”休闲农业大品牌。至2025年,全县农产品清洗、挑选、分级、烘干、保鲜、包装、贴牌、储藏等初加工全面覆盖五大特色产业,初加工服务主体达到120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提升到75%;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高标准改(扩)建肉牛羊屠宰加工厂1个,建优势特色农产品研发中心2个,全县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达到0.68:1;建成5个以上乡村旅游类AAA级旅游景区、休闲农庄50个、星级农家乐100个,力争年乡村旅游游客超过120万人次。
第四节大力推动农业农村人才振兴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优先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等纳入培育对象,全面实现“一社一人”目标。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实施乡土人才培养,通过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方式,分层分类示范培训以生产能人、经营能手、农民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切实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村一全科”“一村一名技术能手”计划,借助远程教育、电大、高校、职校等教育资源,鼓励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学历层次,更新知识,有效提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大力支持各类人才返乡。积极承接省“万名紧缺专业大学生定向培养计划”,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方式,为基层培养一批急需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回原籍定向就业。培育壮大新乡贤队伍,建立完善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和企业家“告老还乡”,到乡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鼓励各地挖掘整理乡贤资源,研究制定吸引新乡贤的支持政策,吸引在外成功人士服务乡村振兴。
第五节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着力构建乡村组织、骨干支撑、服务管理、三治融合、作用发挥、责任保证“六大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健全完善乡村及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众组织的领导,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