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10-27
原标题: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逐梦启航从这里开始
学校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办学特色,是师生的言行规范和共同价值观,是学校精神与灵魂的集中体现。拥有先进的学校文化,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古老而又年轻的江苏省南通市海门第一中学在悠久的办学历程中逐步积淀,形成了“适性而教,成材成才”办学理念,凝结成校训“大德有容”、校风“知行并进,生长为务”、教风“毋萌倦志,自觉觉人”、学风“担责在肩,孜仡于学”,凝聚成学校精神“胸藏万汇,正道直行”,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昂首阔步向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迈进——
“大有”引领树立教育目标
办学思想是立校之魂。创办怎样的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走怎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指引学校长远发展的参考坐标。
2016年7月,海门第一中学由原海门市冠今中学、海门市麒麟中学、海门市三厂中学三校整合而成。作为一所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教育服务的办学机构,学校在为国育才、为民造福、为生成长的价值实践中,在校训“大德有容”的引领下,根据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新要求,秉承原三所学校的理念精髓,结合对海门城市精神、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提炼出以“大有”为核心内涵的学校文化精神,并提出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德能兼备、勇于创新、个性舒展、幸福精彩的具有高尚人文情怀、高雅审美品位、高能创新品质的“大有”青年。
“大有”是一种教育理想。海门第一中学深刻地认识到,要在新的环境中成就新的事业,要在新的征程中做到人民满意,须落实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素养层面,落实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队伍素质层面。以此为核心,学校以“胸怀天下,办一所‘最海门·更美好’的学校”为办学目标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人文气息,培育求实的科学精神,以优良的校风培养人,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以丰富的活动感染人。由此,“大有”也成为全体一中人共同的教育理想。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确立了“大有”文化样态,即:报国爱乡、瞩远行近的行为文化,求同存异、严己宽人的包容文化,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的开放文化,尊师敬生、如切如磋的对话文化,多谋慎定、行必有果的规则文化,实事求是、精准发力的标准文化,心葆年轻、创意不已的成长文化,表里相谐、日有所进的质量文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自省文化,利今功远、持续发展的希望文化。
创新驱动提升教育品质
海门第一中学致力于将课堂建成师生共享的成长空间,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整个办学实践的“重头戏”。学校还认识到,好的课堂不仅来自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来自于对教学规律的把握与运用。
立足于高中生个性心理特征,学校积极开展“有容课堂分担教学”的课堂教学变革行动。这种变革重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以引导启发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方法,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维度重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继续推进“6+1”课堂模式,切实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
据介绍,这种变革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提出问题为支点,以分析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着力使引起思维、触发思维、深度思维成为课堂的主要“流线”,突出“自主先学、合作助学、踊跃展学、以练促学”的特点。这种变革重视信息化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它使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与需求,更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促进教师的教学智慧在“启发”中尽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智慧在“参与”中不断丰富。目前,“有容课堂分担教学”已成为区域高中的教学品牌,并将向着“有教育容量、有互动质量、有成长力量”的方向深度推进。
丰富课程聚焦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的中心理念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的现代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
聚焦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的需要,海门第一中学开设了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艺术(音乐和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国家课程。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校本课程建设思路,形成了融合雅风科教课程、之琳艺教课程、季直德育课程的“大生”课程体系。
“大生”课程体系构建真、善、美三个维度,按普及型、兴趣型、专业型三个层次,动态化地开设了人文类、科技类、艺体类、德育类四大类共计62门校本课程,与国家选修课程一起,共同形成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实践型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选修课程体系,充分满足了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
其中,《张謇与教育》《物理的足迹》《田园山水》《化学趣味实验》《一封家书》《剪纸》为学校优质特色校本教材,建成了省级“基于学生不同成长需求的艺术教育课程基地”,开展融主题性、综合性、情境性于一体的审美教育。“指向‘生命自觉’的大德课程建设”成功申报江苏省青少年品格提升项目,通过环境濡染课程、自主管理活动、自我成长课程,开发以能力提升、三年规划为主的成长课程,培养独立自主、自觉成长品格的“生命自觉”型青少年。2020年,“指向‘生命自觉’的大德课程建设”课题被评为南通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实施,提升了学生的个性成长质量,推动了身心健康、德能兼备、勇于创新、个性舒展、幸福精彩,具有高尚人文情怀、高雅审美品位、高能创新品质的“大有”人才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锤炼师资铸造文化张力
海门第一中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以“四有”好老师为核心标准,致力于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升。近年来,学校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各级各类专家或名师来校作专题讲座、培训指导,举办多项南通市级大型交流研讨活动,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进修培训,带动全体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深化“大有”教育研究,提高对“大有”教育的理解。
学校教师研训活动突出六大特点,不断活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是讲座式培训,如专家讲座、学科带头人系列讲座等;二是分层培训,如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三是专题式培训,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师德师风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学科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网络培训等;四是展示式培训,如对外公开课、行政人员引领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党员教师示范课、年轻教师过关课等;五是竞赛式培训,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大有杯”比赛、班主任论文评比等;六是反思式培训,如撰写教学案例反思、读书笔记等。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在专业上、师德建设上不断地接触新知识、体验新理念,极大拓展了教师视野,提高了教师育人能力。
深挖底蕴成就文化生态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是教育的应有内涵与追求,学校在“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海门教育精神引领下,认真挖掘和吸收三校的文化精髓,从五个方面入手,丰富“大有”实践,成就文化生态。
一是实施大德育,培育有品之人。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程,开展课程德育实践研究,切实发挥课程、课堂在德育中的主载体、主渠道作用,历史学科组被确立为海门市德育基地。学校扎实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征文、摄影、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仪式教育及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阅读节等各类文化主题活动,引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努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是开展大实践,培育有能之人。学校以“文明交通岗”“社区环保”“走进农家书屋”“陪伴留守儿童”“探索农耕文化”“领略江海文化”等实践项目为载体,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努力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突出大关爱,培育有情之人。通过实施“阳光关爱”工程,对孤儿、单亲家庭子女、学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异常学生、留守学生等六类特殊人群实施德育导师制,提供情感关怀,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学业的同步发展。
四是立足大服务,培育有识之人。学校建立并完善了适合学生发展实际和不同需要的生涯指导制度,分阶段对三个年级学生进行生涯指导、学业指导、思想指导、生活指导,把个人成长规划与成长档案、综合素质评定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过程性、多元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五是推动大协同,培育有责之人。学校扎实推进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城市化进程下普通高中‘新父母学校’体系完善的实践研究”,通过开办新父母学习班、家长讲堂等,与海门检察机构、海门司法机构等多家单位共建共育,开展“把握青春拒绝毒品”法治沙龙、“农家书屋里共话中国梦”等系列教育活动,努力拓宽育人途径,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建,合力育人。
推开教育的“大有”之门,成就发展的“大有”气象。在近年的特色建设实践中,学校积极推动“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和“五好学生”素养建设,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已连续4年获得海门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特等奖,在各级学科、科技、文化、艺术等竞赛活动中共有400人次获奖。此外,学校还荣获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艺术教育课程基地、南通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选培项目学校、南通市文明校园、南通市教师发展示范校、南通市艺术特色项目学校、南通市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如何让“大有”文化更加生动璀璨?学校将高举素质教育的鲜明旗帜,持续推进育人方式的有效变革,实现创新与积淀的完美融合,铸就一所理念新、师资强、课程优、管理精、质量高、特色明、声誉好的高品质高中。
(黄芳李飞朱丽松)(黄芳李飞朱丽松)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