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7-08
来自浙江台州市椒江区的支教老师苏丹丹在峨边县县街小学进行音乐课教学
阿坝州若尔盖县巴西中学新貌
凉山州普格县“一村一幼”校园活动
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严谨治学,精心育人。
甘孜州雅江县呷拉镇片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脱贫攻坚的众多力量中,教育扶贫就是这样一支力量,把水浇在扶贫的“根”上,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88个贫困县教育脱贫工作全部通过省检,适龄儿童少年实现应读尽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全面得到保障……“十三五”收官之年,四川教育扶贫交出不负时代的精彩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决打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从突出的短板补起,从紧要的任务抓起,举全省之力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探索出具有四川特色的教育扶贫模式,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扛牢责任 健全机制强保障
四川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特别是45个深度贫困县贫困问题突出。通过教育移风易俗,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既是攻坚战,更是阵地战、持久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把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纳入全省脱贫攻坚整体部署中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坚持方向精准、区域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的“七个精准”,确立“治愚、扶志、扶智”的“一治两扶”方式,出台《四川省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10多个文件政策,形成“4+10+N”政策组合。
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和现场会,听取工作汇报,部署推动教育脱贫工作。省委主要领导每次到贫困地方调研,都要深入一线指导教育脱贫攻坚,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教育厅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成立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扶贫办和控辍保学等7个专项小组,每年制定下发《四川省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深度贫困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凉山州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做到年初有部署、过程有督导、年终有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2015年以来,四川各级财政累计投入840亿元资金用于教育脱贫攻坚,实现六连增,保证了教育脱贫攻坚有力有序推进。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四川教育系统紧握“奋进之笔”,构筑“鼎兴之路”,打硬仗、破堡垒,倒排“收官、交账”日期,“压实盘点、兑现责任”,确保“收官之年”圆满收官。
2020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等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适龄儿童少年实现应读尽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全面得到保障。
在脱贫攻坚战中,四川广大贫困地区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踊跃上阵、埋头苦干、昼夜奋战,在基层摸爬滚打、在一线砥砺成长;各族群众对脱贫攻坚的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从内心深处和具体行动上爱祖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干群关系不断改善,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教育优先发展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干部群众教育观念深刻变化,从“要我办”到“我要办”,从“追着读”到“争着读”,办优质教育、读好书成为新常态。
控辍保学 补齐短板保学位
过去,我省民族地区“年年抓辍学、年年有辍学”的问题较为突出。面对控辍保学的严峻形势,我省在深入落实“五长”“六长”和“双线八包”责任制基础上,健全“县、乡、村、校”四本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台账,创新建立四川省控辍保学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动态监测,逐一销号。采取明察暗访、万师进万家、移位点名、逐一销号等手段强力控辍,确保应读尽读。通过集中补偿、随班就读、职业学校学技能等个性化复学入学,确保劝得返、留得住、能跟上。
为压实责任、拔掉“穷根”,喜德县建立严格的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机制。因控辍保学工作不力,喜德县1名校长被免职,排名末位的两个乡镇在全县大会上作检讨,两名校长被诫勉谈话。
截至目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失辍学实现“清零”,全部劝返核减。
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的昭觉县第三小学,去年10月投入使用,按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又称“悬崖村”)的孩子们在美丽校园开启新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累计安排校舍建设资金395亿元,靶向实施“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改善计划”、《十年行动计划》、“大小凉山彝区教育扶贫提升工程”等重大教育工程项目,建设项目超过5000个,仪器设备总值净增超过50亿元,新增学位超过6万个,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基本消除超大班额,生均校舍增加1.57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增加603元。88个贫困县教育信息化条件显著改善,811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互联网接入率、拥有多媒体教室的比例均达到100%。中小学危房全部消除,学校基础设施整体达到实用、够用、规范、安全要求。河谷沟坝、高山村寨“干打垒”校舍被一栋栋崭新、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取代,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开心的笑容在校园。
在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针对群众教育负担能力有限的特殊实际,我省创新实施15年免费教育,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全面免除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3年保教费、公办普通高中学生3年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每年惠及40多万学生。同时,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职学生、本专科学生,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每年分别提供1000元、4000元的生活费(学费)补助,直至毕业,解决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
对口帮扶 协同推动共进步
实践证明,坚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是抓好教育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我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狠抓结对帮扶,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推进“校对校”结对帮扶。从2017年秋季起,按照“一对一”或“一对多”等方式,组织内地10市74县(市、区),1150余所学校结对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1280余所学校,建设紧密型“校联体”,实现幼儿园到高中学校的全覆盖,累计选派支教教师8000余人次。发挥人才优势,共选派650名第一书记、第一校长、“四治”(治穷、治愚、治病、治毒)专员、技术干部支持凉山州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
推进省内高校对口帮扶。坚持扶贫先扶智、“输血”更“造血”,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教育、智力等优势,组织省内126所高校按照“1+1+1”的模式(1所本科高校、1所高职院校、1所民办或成人高校对口帮扶),对口帮扶88个贫困县295个贫困村,累计投入资金7.2亿元,对口帮扶项目5391个,1.5万名毕业生参与脱贫攻坚。
在发挥高校优势,助力精准脱贫的路上,四川各高校始终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四川农业大学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探索构建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主体的科技扶贫模式;西南民族大学依托学校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帮扶;四川师范大学在定点帮扶工作中创新形式,挂牌成立“八个学院”,搭建乡村振兴平台。
推动实施东西部协作。积极与广东省、浙江省做好沟通交流,搭建帮扶平台,及时向两省提供四川教育发展短板清单、帮扶需求,签订帮扶协议、制定帮扶计划,争取两省对四川投入帮扶资金11.84亿元,惠及学生近90万人次。浙江、广东共计25所优质中职学校与我省民族地区20所中职学校搭建了对口支援关系,双方积极做好建档立卡“两后生”相关工作,各地组织近千名贫困学生到广东就读职业学校,已有部分毕业生在广东实现就业;2456名贫困学生到浙江就读职业学校,已有468名毕业生在浙江实现就业。
推动实施远程教育。通过四川云教等优质课堂直录播平台,采取学前教育观摩、小学植入、初中录播、高中直播4种方式,将内地优质教育资源传送到贫困地区395所学校,更多学生通过“网班”考入优质大学,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探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为巩固提升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探索了新路子,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创“一村一幼”计划,消除儿童教学语言障碍。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4535个,招聘辅导员16656名,在园幼儿19.9万。省财政按“每个幼教点配备2名辅导员、每名辅导员每月补助2000元劳务报酬”的标准给予定额补助,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31亿资金补助辅导员劳务报酬、减免保教费等。2018年,聚焦“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目标,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累计受益幼儿43万余人。经过学前学普训练,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后普通话抽样测评合格率达到99%。
首创“顶岗实习”政策,打好教师统筹补充战。创新培养政策,统筹用好省级公费师范生、特岗教师、银龄讲学计划等政策,为贫困地区补充紧缺学科教师4.9万名;统筹3000个事业编制,支持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招聘义务教育教师;2019年起,选派7200余名顶岗实习师范生到凉山州支教。同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高海拔折算工龄补贴等政策,把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由68个县扩大到88个贫困县。
首创教师“精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项目,2012年以来投入资金11.4亿元,线上线下培训教师校长160万人次。坚持聚焦聚力,对全省原45个深度贫困县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为期两年的凉山州原7个未摘帽深贫县“1+1+N”精准帮扶提升工程,采取1个教育部专家团队、1个省级承训机构和N个优质中小学组团帮扶模式,对凉山州70所薄弱学校1900余名教师进行问题诊断、专项培训、现场指导,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发布的教育部“国培计划”蓝皮书典型案例。
首创“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帮助更多学子圆梦。2009年,实施涉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2014年起把“9+3”免费教育计划推广到大小凉山彝区,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