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杭锦旗 > 正文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2023/8/31 19:29:03 点击:
一边挑起家庭的重担。

丈夫不愿拖累扎西央宗和孩子,几度动起轻生的念头。两个孩子也要求辍学,帮着照顾父亲、挣钱养家。扎西央宗坚决不让儿女辍学,她白天在家照顾丈夫,下午6点左右给丈夫准备好晚餐后,再骑电动车到市区进花、卖花。很多时候要卖到凌晨,休息三四个小时又要起床照顾丈夫。这样的艰辛生活,扎西央宗坚持了好多年。

付出换来回报,她把丈夫照顾得体贴周到,两个孩子也都考上了大学。如今女儿已经毕业参加工作,全家实现脱贫。

扎西央宗荣获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其家庭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最美家庭。

杭锦旗

507计棕英

计棕英,女,汉族,1936年1月生,陕西省彬州市北极镇白保村村民。

计棕英照顾双目失明的小叔子长达65年,屡遭家庭变故,仍坚强面对,始终不离不弃,被誉为“最美嫂娘”。

1953年,计棕英嫁给丈夫的第二天,公婆嘱托她:“你是当嫂子的,弟弟年纪小,眼睛看不见,以后你多照顾他。”于是,她开始长达60多年照顾小叔子的历程。那时,计棕英一天出三次工,晚上还要回家操持家务。白天在外干活时,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小叔子,见缝插针回家照看,给他做饭、洗衣。在嫂子的照料鼓励下,小叔子学会吹笛子、传唱说书,还在生产队当上了饲养员。

上世纪90年代,计棕英家庭屡遭变故。先是婆婆去世,计棕英的三儿子又因意外身亡,丈夫因亲人离世深受打击,也于1994年撒手人寰。接连失去三位亲人,悲痛不已的计棕英,没有忘记公婆、丈夫的叮嘱,一边拉扯自己的6个儿女,一边照顾小叔子。晚年时,计棕英多次拒绝跟随儿子到县城生活,坚持留在村里照顾小叔子。2018年1月,75岁的小叔子因病去世。计棕英用65年的不离不弃,书写了家庭亲情的感人故事。

她的故事成为街坊邻里的美谈,也深深涵养着大家庭的美好家风。如今85岁的计棕英四世同堂,一大家人过得和睦幸福,孩子们个个孝顺。计棕英的子女们争先恐后赡养老人。老人的小女儿以母亲为榜样,孝敬公婆,被评为当地的“好媳妇”。

计棕英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杭锦旗

508央宗

央宗,女,藏族,1973年4月生,国家电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山南供电公司职工。

央宗对残疾丈夫不嫌弃、对家庭不抛弃,用行动默默诠释对爱情的坚守、对家庭的责任和对亲情的守护。

央宗丈夫杨显斌,在1999年12月的一场意外触电事故中受伤造成双臂高位截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那时孩子才一岁多,匆忙把儿子交给亲戚看管,她陪护丈夫住院治疗。突然从一个壮年男子成为重度残疾人,丈夫一时难以接受。央宗找到医生护士,学习护理、制作食物和心理疏导知识。她每天配合医生给丈夫抽脓水、换纱布,陪丈夫聊天,鼓励他坚定生活的勇气。丈夫病情好转可以下地走路了,为帮助丈夫练习平衡能力,她用弱小的身体当支点,帮助他一步步往前挪动。那段时间,她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22年来,央宗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精心设计便于丈夫生活自理的小工具。央宗的坚强与乐观、关爱与帮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儿子自立、自强、自信的好品质。2016年,儿子考上了大学。

央宗不仅是好妻子、好母亲,也是体贴入微的好儿媳。虽然她和婆婆不住在一起,但总是抽出周末时间陪婆婆聊天,帮婆婆打扫房间、洗衣服、做饭。

2013年,公司为了照顾这个特殊家庭,给央宗调整了工作,让她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丈夫。她感恩组织,友善朋友,工作中脏活累活抢着干,能帮同事的都尽力帮。工作和生活中她都乐观坚强。

央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称号。

杭锦旗

509冯玉琴

冯玉琴,女,汉族,1971年6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康养中心副院长。

冯玉琴十九年如一日,把康养中心当成家,把老人当成亲人,尽心尽孝,被老人们称为“贴心闺女”。

冯玉琴所在的康养中心,服务照料104位特困供养人员。她教育引导全体员工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像对待亲人一样精心照料每位老人。她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力求做得更好。一位老人患血管瘤,病危期间,冯玉琴就像照顾父母一样,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有4位老人长期瘫痪在床,她每天都要去查看护理情况,主动帮助老人洗澡洗脚、换洗衣服、翻身擦身,老人们虽然长期卧床却从未出现过褥疮。冯玉琴的真情付出,换来老人们的信任。

有位老人刚来时性格偏激、脾气暴躁,经常动手打人。冯玉琴总是及时赶到现场,先安抚老人情绪,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不厌其烦地做工作,终于使老人逐渐改掉了坏脾气。后来,老人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和其他老人聊天散步,还会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冯玉琴针对老人们的特点,先后建立多种文体小组,开展下棋、打牌、健身、唱歌、做手工等活动。每逢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她都会组织老人们举办喜闻乐见的文体比赛和节日会餐,每月邀请社会组织和文艺团队为老人们举办文艺节目表演,康养中心经常充满欢声笑语。

冯玉琴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入选“宁夏好人”。

杭锦旗

510乔来生

乔来生,女,汉族,1955年4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布哈岱村村民。

她是一位伟大母亲,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抚养两个失去双亲的侄子长大。她二十八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顾患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的大侄子,给予他最温暖、最珍贵、最特殊的“母爱”。

1993年,乔来生的小叔子和妻子因意外去世,留下年仅3岁的双胞胎侄子,其中大侄子还因高烧患上脑瘫。看着两个无依无靠的侄子,乔来生毅然决定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照顾。

为治好大侄子的病,乔来生和丈夫四处寻医问药,花光家中积蓄,就向身边的亲戚借。治疗费用使家里入不敷出,日子更加清贫。不幸的是,大侄子6岁时,病情加重,只能躺在床上或倚靠在轮椅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每天,大侄子的吃喝拉撒、穿衣睡觉,全靠乔来生照顾。因为常年操劳,乔来生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但她却从无怨言。一万多个日夜,大侄子对于婶娘的无私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人劝过乔来生,把孩子送到福利院,减轻点儿负担。可乔来生说:“那哪行!他在我身边我才放心。”一句简单的话语,承载着乔来生二十八年如一日的无私付出,承载着一份特殊且珍贵的“母爱”。

乔来生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称号,入选“内蒙古好人”。

杭锦旗

511刘小凤

刘小凤,女,汉族,1967年10月生,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微波传输中心高级工程师。

在儿子脑瘫残疾、丈夫患病去世的双重打击下,刘小凤自信坚强、乐观向上,用爱心孝敬公婆,用信心育儿成才,把一个连吃饭走路等生活技能都无法独立完成的脑瘫儿童培养成“荣誉研究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1992年9月,刘小凤的儿子出生不久被诊断患有脑瘫,面部、双手、双脚均严重畸形,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写字、走路。儿子到了入学年龄却不能跨进学校大门,刘小凤和家人就买回各科教科书,在家辅导孩子完成从小学高中的全部课程。2011年,“高中毕业”的儿子开始憧憬大学校园。刘小凤多方联系,积极沟通,最终儿子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无法握笔写字是考试的最大障碍,他只能做选择题。尽管如此,所有科目选择题总分280分,儿子考了262分,其中数学科目选择题部分得了满分。毕竟,262分的考分太低,儿子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大学梦似乎就要破灭。刘小凤没有放弃,孩子也不愿放弃。经过多方努力,兰州大学接纳了儿子。儿子终于踏进了梦想中的大学校园,以旁听生的身份成为兰州大学“2011级本科生”。如今,儿子已在兰州大学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正在攻读博士。儿子的经历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励志榜样,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典礼上,校领导授予他“荣誉研究生”称号。

2008年刘小凤的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她既要照顾残疾的儿子,又要照顾年迈的公婆,生活的担子更重了。她坚持每周带儿子看望爷爷奶奶,为老人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老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都尽心操持。为方便老人生活,刘小凤把自己的电梯房留给两位老人。公公婆婆逢人就夸儿媳妇和闺女一样亲。

刘小凤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称号。

杭锦旗

512刘秀祥

刘秀祥,男,汉族,1986年3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

刘秀祥从小照顾患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长大后去外地求学也一直将母亲带在身边悉心照料,用孝心孝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刘秀祥4岁时父亲去世,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姐姐相继离家外出打工。他同患有精神疾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相依为命,用幼小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初中时,他带着患病的母亲一起进城,与母亲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建一个草棚居住,靠捡废品、打零工等维持生活。上高中期间,他带着母亲,租下农家闲置的猪圈当家,继续打零工、做家教维持生活。2008年高考,考入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之后,他又背起母亲远赴异乡求学,坚持边上学边打工照顾母亲。在大学里,他用打工挣到的钱资助3名中学时一起捡废品的弟弟妹妹继续上学,其中两人考上了大学。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放弃高薪工作,带着母亲回到家乡教书育人。

从走上讲台那天起,刘秀祥就将全部心血献给了家乡的孩子们。除了照顾母亲外,他大部分的收入和时间都花在了学生身上。他曾发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恩阳区登科中学举行高2022级新生军训开营仪式
新疆焉耆县领导到学校讲授思政课
杭州名师应邀“空中丝路课堂”为阿克苏教师新课标教学划重点
最新图文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连云港灌云三名高中生捐出助人为乐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