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正文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新闻发布会

2023/8/21 23:33:07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3-01-15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辉煌七十载建功新时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新闻发布会。1953年1月23日,云南省第一个自治区,也是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1955年6月1日改称自治州)。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西双版纳州的领导将向大家介绍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双版纳的生动实践和历史经验,并就记者朋友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委统战部部长王嘉玲女士;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陈选良先生;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周亮生先生;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胡向京先生。

应邀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有驻滇新闻单位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欢迎大家!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两项议程,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有请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委统战部部长王嘉玲女士发布新闻。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委统战部部长王嘉玲发布新闻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副书记、州委统战部部长王嘉玲: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新年伊始,我们迎来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春城,一起西双版纳建州70年来的发展成果。首先,我谨代表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向长期以来关心、关注、支持西双版纳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掀开了西双版纳发展历史的崭新篇章。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结束了千百年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翻身做了主人,分别从封建领主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末期一起跨入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建州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勤劳、勇敢和智慧践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书写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末梢走向前沿的壮美历史篇章,描绘了边疆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美丽画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各项工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办成了许多事关发展全局的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啃下了许多制约发展的硬骨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建州70年来,我们全力以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了十三个五年规划,经济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757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676亿元,增长384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84元提升至5.2万元,增长618倍;财政总收入由76万元增加到40.3亿元,增长5300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759万元跃升至265亿元,增长1506倍;工业总产值由52万元增至264.5亿元,增长5.1万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12.8%;第三产业由155万元增至344亿元,增长2.2万倍,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70年的发展,让曾经一穷二白、封闭落后的西双版纳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目的地、世界普洱茶的最重要原产地、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基地、云南打造“绿色食品牌”的重要基地。

建州70年来,我们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实施完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由1952年的13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388.5亿元,增长近30万倍。综合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路通车里程9041公里,比1952年增长了48倍,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开通国内外航线75条、通航59个城市,旅客年吞吐量上千万的西双版纳机场四期改扩建项目正加快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常年可通航500吨客货轮,港口、码头货运总吞吐能力140万吨。城镇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8.01%,常住人口突破130万;乡村面貌和功能大幅改善,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率均达100%,一批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特色村寨不断涌现,昔日的“瘴疠之区”“蛮荒之地”,发展成为避寒胜地、宜居之乡,成为中国热点旅游城市之一。2021年,虽受新冠疫情肆虐影响,全州接待国内外旅客仍达到272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432亿元。

建州70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各项措施落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迈入小康。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6242元,比1953年434元增长82.5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17108元,比1952年63元增长270.5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先后实现了“普六”“普九”,小学阶段入学率提高到99.94%,高中阶段入学率提高到92.46%,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实用技术培训不断加强。卫生医疗水平大幅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6.4岁提高到73.7岁。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5%、92.5%。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傣医药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泼水节等1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等一批文化作品走向全国。

建州70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牢牢抓住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进行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直接过渡”,实现了政治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1988年1月1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公布实施,从制度上保障了西双版纳各族群众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保障了各族群众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倡导各民族共存共荣,开创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和谐、团结、繁荣新局面。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进步重大典型召存信同志崇高精神,各民族“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人才,推进民族立法工作,创造了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宗教和顺、生态优良、边境安宁的成功经验,成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践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2023年1月11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建州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不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1.34%,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始终把“生态立州”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长期坚持,先后制定实施森林资源、澜沧江、古茶树保护条例等20多部法规规章和相关制度文件,形成了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法治体系。培育壮大生态经济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全力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绿色牌”,“绿色”已成为西双版纳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和重要动能。率先在全省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加大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国家级、州(市)级、县级三级自然保护区9个、保护小区3个,总面积643.4万亩;野生亚洲象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70多头增至300多头。实施天然林保护与修复、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两轮退耕还林22.3万亩,建设生态胶园102万亩、生态茶园86.2万亩、珍贵林木100万亩,成为全国种植珍贵用材林最大的地区之一。制定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示范创建活动,打造优美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探索和开展跨境生态保护交流合作,与老挝北部三省共建了长214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生态保护合作新的突破。2017年,创建成为全国首批、云南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建州70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实行,市场主体由1952年的8户发展到2022年的16.6万户,增长2.1万倍,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7%。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依托沿边区位优势,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谋划实施系列开放发展举措,先后获批建立6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和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水陆空铁”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的州(市),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53年的26.8万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41.4亿美元,增长1.5万倍。加快口岸和重点边境通道基础设施、查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通关便利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完成一批互联互通大项目,形成了“水陆空铁

[1] [2] [3]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家长群“炸锅”!杭州中考新政会带来哪些影响?最新解读来了
事关转学天津市内六区最新通知!
新力量,新希望!宝安教育“雏鹰计划”助力新教师加速成长
最新图文
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关岭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复查评估反馈会召开
内江市翔龙中学英语教师夏竹:紧跟时代步伐做学生的引路人
泾源:栉风沐雨秉初心砥砺奋进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