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7月13日电(记者李菲、钱荣、马勇)“4年来,我们依托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好政策,充分发挥撒拉族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培育了和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和市场品牌,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县长韩永东说。近日,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经验交流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来自11个省区市的代表用典型事例充分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人口较少民族发生大变化
生活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撒拉族人口不足10万,长期以来,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人民生活贫困。在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的有力支持下,4年间,这个自治县先后建成了4个年育万头(只)以上的牛羊育肥基地,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先后扶持了10个农牧业产业化和民族传统手工业龙头企业。
7月9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河北村卫生所医生在为一位撒拉族妇女测量血压。目前,该县农牧民群众的参合率达到98.8%,累计有6万多人次报销医疗费用80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撒拉族是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2.1%。自2005年国家出台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以来,青海省加大扶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在当地实施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交通、社会事业、旅游市场建设等四大类541个项目,使撒拉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社会公共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等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2008年,循化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1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250元。据了解,2009年青海省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更进一步改善撒拉族群众的生活。新华社发(张宏祥摄)
与此同时,为了鼓励撒拉族群众创业,青海省各级金融机构先后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324万元,扶持441户撒拉族家庭创业,培育形成了“循化拉面”、“撒拉人家”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经济品牌。如今,循化县撒拉族群众人均收入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去年底达到3250元,已经超过当地平均水平。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乡俄罗斯族村的村民于福全一家,曾是靠政府低保为生的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以1.4万元扶持资金起步,举办民俗家庭游,运营两个月就收入9000多元,一举摘掉了多年的低保户帽子。2008年,民俗家庭游为于福全一家带来了50万元的收入。
在于福全的带动下,2008年,室韦乡先后接待游客15.2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1096万元,户均年收入为8到10万元。如今,居住在内蒙古的俄罗斯族已经阔步迈上了致富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和塔塔尔4个人口较少民族。200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9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累计实施建设项目458个,投入资金约1.81亿元。2008年,新疆9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7.35元,较上年增加16.6%。
2005年以来,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不仅强有力地支持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而且显著改善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面貌。
甘肃省民委主任贡保甲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的4年,是甘肃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4年。”
到2008年底,在甘肃省列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116个行政村中,公路通达率、聚居区电力、通讯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100%、98.5%和99.5%,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教育、文化、卫生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目前,甘肃省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已经全部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还实现了幼儿至高中15年免费教育。
人口较少民族获得大扶持
我国有22个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60多万,其中人口最少的不到2000人。22个民族人口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四点八。但是这22个民族却占到了我国56个民族的40%。
解决了60多万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问题,就意味着22个民族得到了繁荣发展。为此,国务院于2005年批准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对22个人口较少民族进行重点帮扶。
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积极参与,形成了强大合力。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等近20个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采取制订规划、纳入计划、安排专项资金、优惠贷款、出台特殊政策和措施等方式,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同时,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省区按照“省负总责”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实施规划,落实配套资金和政策,狠抓规划实施工作。人口较少民族所在的10个省区,都编制了专项建设规划,其中552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还制订了村级发展规划。
据了解,2006——2008年,10省区落实省级配套资金6.6亿元,占资金总量的30.5%。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政策,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本省区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政策。如内蒙古自治区下发了《“十一五”期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由区民委、发改委、财政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广西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意见》;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决不让任何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西藏自治区提出“西藏也要像中央关心西藏一样,关心人口较少民族”;福建省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高山族家庭困难户生产生活问题的有关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意见》等。
此外,部分省市还采取对口帮扶的方式,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扶持。在上海市的对口帮扶下,聚居在云南省的德昂族享受到了切身实惠。2006年至2008年,上海市先后投入帮扶资金2332万元,帮助以德昂族为主的云南较少民族聚居区修建乡村道路68.2公里,建造安居房481套,新建和改造了1147个沼气池和配套圈厕。
上海市有关部门在三台山德昂族乡和潞西市分别成立了对口帮扶德昂族农村人才培训学校和青年就业培训基地,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先后为当地培训教师301人次,参加第一期就业培训的30名德昂族青年目前已经全部实现就业。
人口较少民族实现大发展
“积石镇新建村位于黄河北岸,是纯撒拉族村。2008年底,全村636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0元,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70公斤,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长韩建文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已先后投入资金1182万元,加强基础建设,调整种植结构。昔日的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各地各部门已投入扶持资金29亿多元,安排各类扶持项目8000多个。投入资金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在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2008年,国家民委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对各地《规划》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验收的情况显示,在全国64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中,已有271个村达到考核验收标准,提前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目标,占42.3%。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老曼娥村的布朗族新居(摄于6月15日)。如今村里通了水、电、路和电话,群众住进了新房,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近几年来,边疆民族大省云南加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工作力度,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云南省近4年来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1.19亿元,完成了491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目前云南省175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中,174个村通了公路,172个村有了清洁的饮用水,171个村通了电话,167个村通了电并且能够接收电视节目,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加了783元。2009年云南省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解决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自然村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进一步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生活。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昔日封闭落后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蒸蒸日上的希望之乡;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在大步迈向小康。
云南省兰坪县兔峨乡果力村干部说:“以前村委会开会挨家挨户通知也来不齐人,现在大喇叭广播一遍,大家就一个不少地按时来开会了。”
居住在西藏边境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群众深有感触地说:“共产党才是真正的活菩萨”。新疆青河县哈拉乔拉塔塔尔族村牧民玛尔哈什家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他高兴地说:“现在我家年人均收入3000多元,这要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儿。”
民族政策铺坦途、双手筑就幸福路。4年来,在国家大力帮扶下,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兄弟姐妹们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在谋发展、求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回良玉在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强调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
贾庆林也作出指示
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近日在青海西宁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度重视,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分关心,2005年专门制定并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实施四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详细>>>
4年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