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 正文

携手奔跑在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2023/6/29 11:58:48 点击:

放眼青海大地,一条条纵横山川之间的新建道路,延展着致富的希望;一排排独具特色的新房,安住着各族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孕育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座座设施齐备的新型医院,为广大民族地区群众解除病痛……今天,一幅幅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民族关系和谐融洽的美丽画卷,记录的是青海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青海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共融,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份。2019年,我省绝对贫困人口如期清零,聚力攻克“三区三州”和六盘山地区深度贫困堡垒,脱贫攻坚连战连胜。经省级核查,剩余的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符合摘帽退出标准,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党中央、感恩伟大祖国。

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孩子上学不但学费免了,就连住宿费、伙食费也免了,负担轻多了。不仅如此,政府还给我们办了养老、医疗和低保,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大柴旦行委柴旦镇柴旦村才仁东德布和柴旦村的牧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省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全省财政年支出的75%用于民生建设,基本实现市(州)、县(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的全覆盖;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居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国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管理体制,先后5次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率先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城乡所有困难群众和低收入家庭。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和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双语”幼儿园、中小学“校安工程”和薄弱高中建设扎实推进,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6个自治州各重点建成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西宁、海东、海西新建3所高职院校。

大力实施基础优先战略,一大批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综合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格尔木、玉树、德令哈、茫崖、果洛等机场已建成通航,6个自治州和东部各县已全部建成高速公路,民族地区98.4%的乡镇和82%的建制村公路畅通。

安居方能乐业,居安才会心安。历时5年全面完成游牧民定居工程近12万户,受益游牧民达50多万人;持续实施“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高原美丽乡村”活动,全省涉藏州县县城全部实现集中供暖,农牧区住房条件大幅改善。

民族团结事业枝繁叶茂

向着民族团结示范省扎实迈进

行走在青海大地,家庭、社区、乡村、机关、学校、企业、市场、寺院、军警营……随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走进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区,民族团结文化墙、民族服务窗口、民族流动人口急难救助、爱心联系卡以及数量众多的社区文艺队……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蔚然成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各族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用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描绘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生动画面,处处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托乡村旅游产业脱贫攻坚,将一个只有290户贫困人口的“穷山村”变成了年接待旅游人数60万人次,人均收入1.5万元的“美丽乡村”。使这个藏、土、蒙古、回等少数民族占比76%的贫困村,成为了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活和美、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村”。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甘家川村,一条河流经村子中间,河两岸的50多户村民过去靠简易木桥出行。2018年,民和县安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150万元,修建了一座长50米、宽4.5米的混凝土结构板桥。村党支部书记李培恩说,“有了这座新桥,村民出行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而且农副产品也可以拉去外销,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不懈努力团结奋斗

在决战决胜中唱响时代最强音

2017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中率先“摘帽”;2019年5月,互助土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

“虽然我们家不大,但旺季时每天的净利润能达到3000元左右。”小庄村玉秀农家院女主人席玉秀高兴地说。小庄村是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一个土族聚居村,全村610人中土族占了599人。村里家家户户都经营起了农家乐,2019年小庄村接待游客突破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87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86.5%。依靠民俗游、乡村游,全村160多户人家大都盖起了小楼,开上了小车,过上了好日子。

循化县白庄镇下拉边村村民马光福是村里最早外出发展“拉面经济”的领头羊,十几年的苦心经营,使他在省城买了房、有了车,还拥有几间商铺。在马光福的示范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靠着“拉面经济”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2019年12月,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开启了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征程。一年来,我省群众在省内外开办拉面店3.2万家,带动就业19.1万人、增收近70亿元,实施青绣品牌提升“八个一”工程,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了新生活,“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名片。

“当上生态管护员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乡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野牛沟新村的卓玛次仁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我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积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把生态保护与扶贫紧密结合,紧紧抓住国家加大生态保护和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的政策机遇,为园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每户安排一名生态管护员,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贫困户脱贫的“双赢”。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如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意识,各族各界群众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共同奋进在建设新青海、共圆中国梦的征途上。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滨州各县区高考成绩辉煌揭榜莘莘学子高分亮相为校争光
2020梅州中考录取分数线一览普通高中分数线
新增学位4380个!泸州高中附属学校主体完工预计明年建成
最新图文
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
民族地区行】积石山县各族儿女一起走过的40年岁月
甘肃临夏:团组织爱心帮扶贫困村出了名牌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