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记者:
你好,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住房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在脱贫攻坚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点问题,饶河县在保障贫困人口安全住房,确保改造房屋质量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韩学海: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住房安全是脱贫攻坚的刚性要求,是群众安居乐业的首要保证。我们县的情况是:贫困户体量较小,只有300多户,但全县农村有3842栋泥草房,这部分农户住房条件较差,这既是易导致新致贫重要因素,也影响村容村貌,阻碍美丽乡村建设。因此,脱贫攻坚以来,我县结合农户自身危房改造能力和家庭收入状况,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确定了针对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统筹推进的危房改造思路,将其作为“三保障”首要问题抓好落实。一是精准制定方案。成立工作专班专项推进,逐村逐户排查摸底,结合房屋鉴定等级和贫困户意愿,合理运用维修加固、新建翻建、购买置换、长期租赁等多种方式,一户一策制定改造方案。为突出重点,科学制定了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方案,将房屋改造向低保户、残疾户、低收入人群和边缘人群延伸,贫困户房屋改造实施标准内无偿改造兜底,其他三类重点对象按改造实际情况实行每户补助1.4-2.8万元不等,最大程度降低了“因房致贫”几率。二是从严质量监管。为确保改造房屋质量安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理、统一验收,改造前,严把施工方准入关、工程设计关和建筑材料关,聘请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出具高标准的施工设计,购置优质建筑材料;改造中,严把施工质量关、工程进度关和群众认可关,必须按标准按时限完工并确保群众满意;改造后,严把审核验收关、交付使用关和质保金拨付关,必须通过财政、民政、残联、住建等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统一验收后再交付使用。三是强化追踪问效。房屋入住后,由行业部门、村两委、群众代表和贫困户共同对房屋入住情况实施一年期跟踪问效,对改造户反映的问题及时整修完善,确认一年后无明显质量问题、改造户满意后再拨付质量保证金。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共投入资金2991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12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2户。通过危房改造,全县农村村容村貌也显著改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提问。基本医疗保险在减轻贫困人口看病负担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请谈一谈饶河县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韩学海:
谢谢你的关注,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饶河县因病因残致贫率高达90%以上,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致贫或是一户中多人得病。单单一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无法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因病负担,2016年以前,贫困人口住院就医和普通群众一样需要先缴纳押金,出院后再择机报销,负担较重。为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们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是筑牢“五条保障线”。构建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社会力量救助“五条保障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险保费由医保救助承担60%,个人承担40%,按照相应比例报销后若尚有较大缺口,可申请医疗救助,极特殊情况还可实施“一事一议”;自2018年开始,我们还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了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适时对因病负担加重的贫困户开展救助。二是推行“先诊疗、后结算”。现在,贫困人口持个人有效证件(身份证或社保卡)到县内定点医疗机构绿色窗口就医,先诊疗后结算,不缴纳住院押金,出院时实行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制度,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减少贫困人口跑腿垫资。三是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置9名乡镇级网格长和79个村级网格长,与每位贫困户一一对应,以乡镇和村为单位对贫困户实施慢病签约、巡回医疗、就诊住院等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实现贫困人口医疗动态掌控和规范管理。如今,全县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覆盖率和家庭医生服务、慢性病签约率均达到100%,大病救助政策全部兑现。在以上政策共同作用下,实现了有病早发现、快治疗、少花钱,极大的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
谢谢主持人,我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记者。饶河县受交通瓶颈和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禁限开发等制约,重大产业项目审批、立项受到限制。那么饶河县是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加强产业带动的?
韩学海:
请我们张成亮常委来回答,你的提问。
张成亮:
确实如你所说的那样,饶河的交通瓶颈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是由于地处偏远,没有铁路,只有单一的公路运输方式,客流、物流一定程度上受阻;另一方面是产业发展条件上,除了交通瓶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饶河县全域处于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还有覆盖交叉的大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所以在发展产业项目立项审批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和限制。
近几年来,饶河县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精准定位,坚持以“一带一区一窗口”建设为总牵动,因地制宜、深度融合的推进县域主导产业和扶贫产业发展,不断探索产业利益联结新路,确保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不离村就能够享受到产业发展成果。近几年来,我们共投入资金1.13亿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5大类22个,同时,从贫困户劳动能力强弱、所在村性质等方面,建立并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差异化分配,实现了小额信贷、光伏产业和县级扶贫产业利益联结三个全覆盖,杜绝了“一发了之”的现象,提升了产业带动效果,实现了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增收。一是发展主导产业带动一批。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蔬菜、食用菌、东北黑蜂等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了一批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并建立了产业扶贫收益基金专户。全县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到2700亩,蔬菜棚室发展到748栋;食用菌发展到1200万袋。东北黑蜂发展到5.2万群,养殖专业户703户,养蜂合作社67个,从业人员3500人;蜂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家,蜂产品电商平台5个,电商182家;现有蜂产品商标23个,主营蜜、胶、浆、粉四大系列120多个产品,蜂产品年均产量3500吨,在北京、上海等50多个大中城市建有1000多个销售网络和网点,产值约1.5亿元。饶河东北黑蜂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东北黑蜂椴树蜜被农业部当做“中国蜂蜜”标本,饶河东北黑蜂产品屡获国内和国际大奖。以“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贫困户自种自养、养殖大户代养、合作社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二是发展新兴产业融入一批。大力扶持新兴农业经济合作主体发展,全县各类农业合作社发展到409个,其中26个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采取参股经营、吸纳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着力建设“乌苏里船歌百里黄金旅游带”,以四排赫哲族乡、小南河村等民俗风情旅游为牵动、发展农家乐160余家,年营业收入780万元。三是发展消费扶贫定制一批。2020年,我们以产带销,以销促产,推动产销融合,收录182户贫困户自产农产品263个,扶贫企业21家产品44个,认定扶贫产品25个,仅2020年就通过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电商平台、专区专馆等销售农副产品3528.8万元。四是发展庭院经济增收一批。选择市场饱和度相对较低、产业准入门槛不高、产品与资金周转快、资源有支撑的种植养殖类品种,在第一书记、帮扶单位的引导下,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应季蔬菜、山野菜、紫皮蒜种植,家禽饲养等特色产业项目致富增收。五是发展光伏电站和小额信贷受益一批。投资1339万元建设6个村级光伏电站,项目收益可带动全县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持续受益20年。为现存符合条件有贷款需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落实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受益增收。通过这“五个一批”,我们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七成以上的贫困家庭达到了2个以上的产业利益联结,实现产业扶贫多重覆盖,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6445元增加到2019年的9576元,年均增长14.1%。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国家、省市的相关部门对我县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但给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开阔了我们的发展思路。中国联通集团公司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2亿元,其中,投入5375.5万元建设“智慧饶河”脱贫攻坚信息化发展服务平台项目,有效提升了饶河县产业化能力;投资2890万元助力饶河县突破黑蜂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投入732万元改造农村饮水设施,提高了农村人口饮水质量;省联通领导亲自在“5·17”世界电信日为饶河农产品直播代言,累计销售突破3300万元,有效缓解了疫情对饶河农产品销售的影响。省政法委、通信管理局、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红十字会、机场管理集团,市财政局、烟草公司等多家省、市帮扶单位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助力我县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相信,有国家和省市的鼎力支持,加之我们的不懈开拓,我们一定能把饶河特色产业发展好,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中国青年网记者:
你好,我是中国青年网记者。请问饶河县在教育帮扶方面有哪些典型做法?
韩学海: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县贫困人口的现状是年龄较大者居多,贫困家庭子女在各阶段就读数量较少,只有28人(学前1人,义务教育15人,高中4人,大学8人)。所以我们的做法是:在坚守控辍保学和精准资助两条底线的基础上,从精准机制、精准建设、精准培训等方面,统筹推进全县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在精准帮扶控辍保学方面,建立健全了贫困家庭子女帮扶台账,实施了“助、贷、免、补”教育帮扶政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资助政策对贫困户子女实现全覆盖。在全省各市县率先全面免除高中学杂费和住宿费。2016年以来,共累计发放资助金410.08万元,惠及贫困学生5402人次,其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发放资助23.1万元,179人次。在统筹推进全县教育水平提升方面,我们通盘谋划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机制体系,建立了&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