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甜头后,村党支部又把目光移向全村373公顷耕地上。
拉乙亥麻村平均海拔3300米,尽管地势平缓,但在高寒旱地种出好庄稼,谈何容易。再加上,传统种植模式,科学化、机械化水平几乎为零,生产成本高,土地收益与成本基本持平,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高。
2011年11月农业种植组解决了这一瓶颈。集中连片平整土地、弃垄改田,使原来373公顷耕地增加至400公顷,家家户户按亩入股,由合作社组织11名种植能手组成的种植业小组实行规模经营,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播种收割、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核算分红。年终除成本,将纯收入的70%按耕地面积分红给牧户,30%归合作社集体所有,作为发展资金。采访中,华格加说,去年种植的233公顷青稞,户均增收4200元,今年收成将翻番。
有了养殖业、种植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经验,拉乙亥麻村已完全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仿佛“一脚油门踩到底”,永无止境。
直到2012年,拉乙亥麻村合作社成功组建了畜牧业、种植业、牛羊育肥、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等5个生产经营组,实现了草场集体流转、畜群优化组合、人员重新分工,形成了一种参与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管理新机制。
随着全村经济发展的强力推进,群众生产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几年时间,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2000多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0743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级积累从原来的负债累累增加到数百万元。
思路决定出路。拉乙亥麻村以党建促发展,摸索出了一条“村支部+企业+牧户”的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拉乙亥麻人自豪地说:离乡地不丢、不耕也收获。
随着牧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广大牧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日益增长,谋发展、奔小康的愿望空前高涨。
只有加快产业转型,才是发展的最佳途径。今年,对于村党支部来说,一个更大的设想产生了:
针对环湖地区民族特色旅游服务业个体经营户较多、规模小、服务能力低等实际,村党支部提出了拓展旅游产业的思路,以“企业引领负责、牧民入股参与、按股分红收益”的形式进军旅游产业。
借倒淌河、青海湖黄金旅游线路,投资6亿多元,分二期打造倒淌河镇藏城旅游景区,建设集藏文化传播、民俗展览、旅游产品开发与销售、旅游接待等为一体的民俗旅游服务中心。景区建成后将辐射带动周边村社近1000人就业,预计年创收产值近4000万元。目前,项目规划已通过审批,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经济做大做强,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老百姓。如今,全村一年用于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达34万元。生活困难的人家进城看病,也由村集体给予数额不等的资助。
2014年,村上出资340万元,群众每户自筹2万元,结合游牧民定居工程,在倒淌河镇修建了54套上下两层别墅,从事民族特色产品销售、餐饮服务等;112户牧民进县城定居,过起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眼看着村里大变样,更多的村民加入进城生活的行列。至此,实现了村民牧户在农村、城区各有一套房的目标。
站在倒淌河镇新建成的,双向四车道的哈乙亥路上,华格加描绘着自己的美好愿景:我相信,几年以后,沿109国道以南,214国道以北,将新增一个倒淌河镇的面积。希望将来的拉乙亥麻村成为青海的“华西村”。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华格加信心满满地说:“一个村子要发展,需要班子成员不断学习,掌握政策,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在基层工作的政策水平,比如扶贫的政策、社保的政策、生态保护的政策,你不掌握这些政策,就没法开展工作,更别说抓住机遇,带领群众致富。我们会继续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抓党建、促发展,把村里的各项工作做好。”
“约”出来的好风气
——定规立约,移风易俗,规矩不能破坏,底线不可逾越
今年,藏汉双语的《拉乙亥麻村村规民约140条》正式出台并即将印发!
这本修订了七年,而且还将永远修订的《村规民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拉乙亥麻村的和谐新风。
“必须让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上高中、上大学期间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
“如有贫困户、特困户无力负担子女上学费用,根据实际情况,全村上下无私捐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如有不孝敬父母和不听父母忠告者,村委班子有责任对其进行劝诫谈话”;“不允许乱扔杂物,不允许随处大小便……”
“坚决遏制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现象;严禁村民相互炫耀攀比;严禁打架、斗殴、酗酒、赌博;严禁买卖假冒伪劣产品;适龄儿童必须入学,不许拖延或辍学……”
新规一出台,全村大小事务逐步走向正规化、法治化,村风村貌快速往好的方向转变,共谋发展,共同致富,成为大家谈论的主要话题。
“我们把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更好地建立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让村民自己管自己。”华格加说,“一个村子有了‘村规民约’,它就会对部分村民的不当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2011年,五社村民索科一家五口人,以前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自从他染上赌博的恶习之后,家境每况愈下,索科因赌博欠债8万元之多。华格加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找到索科,如同对待家人一般,耐心地说服,不厌其烦地劝解。最终,索科重操旧业,在倒淌河镇继续他擅长的牛羊贩运,当年赚回7万多元。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在村党支部的关心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积极上进,从“赌徒”、“酒鬼”化身“致富能手”。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不能给家人丢脸,不能给拉乙亥麻村丢脸。
2015年的一次草山纠纷,当了22年社长的官却因为儿子带头闹事,被华格加就地免职。而官却是华格加的堂哥。
村民都说华格加六亲不认,而华格加解释说,这就是拉乙亥麻村的村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破坏,不可逾越。
“村民的自我管理必须公开透明,事关全村发展的大计需要民主决策。”从制度建设入手,创新管理方式,依法建制,以制治村,通过对村各项管理制度的梳理完善,拉乙亥麻村形成了规范和约束干部、群众的管理监督制度。
村委会办公室的橱窗里,用藏文记录的每一年、每一项支出都清晰明了,每一笔支出都按满了手印。村里挑选25名敢直言、负责任的村民代表,对村两委工作、干部作风、制度执行、财务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村民意见落实等进行监督。凡重大事项,一律征询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激发村民的热情,拉乙亥麻村党支部提高了管理透明度,全村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和谐才能发展,发展才能团结。以党风政风促村风民风好转,以村风民风促党风政风提升,拉乙亥麻村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作为全村首个大学生,华格加自始至终灌输一种思想,那就是转变观念、提升素质,重在以“文”化人。因此,重视教育也成为村党支部工作的一项内容。
为鼓励本村学生努力上进,2011年设立了“拉乙亥麻村教育助学基金”,先后帮扶贫困学生和大学生90多名。同时,成立大学生辅导班,利用暑假,请返乡大学生给低年级孩子免费补课。
利用以前村办学校闲置的教室,建成了倒淌河镇尕海幼儿园,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子40多名学龄前孩子免费入园,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前教育。
几天的采访结束了,拉乙亥麻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深处,新落成的拉乙亥麻村委会前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海南州占地最大、功能最全的党员活动室,敞亮气派的村级室内射箭室,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标准化畜棚;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游牧民定居点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二层小洋楼,围墙上,各种手绘的吉祥图案,充满民族特色,显得欢乐而又祥和。
几天的采访结束了,我们也找到了拉乙亥麻村“蝶变”动力,那就是:村里有一个好书记、一个好班子、一条好思路,进而形成了好风气。这些“好”又来自哪里?来自党员干部真学实做,始终不变地听党的话、跟着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使之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