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4月4日电(贾启龙、陶智平、任军)新疆喀什市疏勒县洋大曼乡都是维吾尔族群众。2007年,军嫂闫红娟主动担任这个乡唯一一所中学的汉语教师。7年间,她与维吾尔族师生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和谐相处,深得师生喜欢,2012年被兰州军区评为“好军嫂”。
(一)
2003年,东北姑娘闫红娟放弃公司经理的职位,来到位于西北边陲的新疆军区某部,与军官华伟祁结婚。
部队和驻地中小学共建时,闫红娟发现教师由于普通话说得不好,学校的“双语”教学质量不高,便萌发了当教师的念头。
2007年,经过紧张复习,她参加了喀什地区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在选择学校时,闫红娟又要求去缺少汉语教师的农村中学。
就这样,她成为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洋大曼中学汉语教师。
学校领导和同事都很热情。尽管一句维吾尔语也听不懂、环境陌生、很多民族习俗需要了解,但闫红娟决定从头学起,慢慢融入这个集体。学校头几次开会,她听不懂,就跟着同事做动作。别人鼓掌她也鼓掌,别人起立她也起立……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她终于能够与师生们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了。
闫红娟的热情与好学,感染着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有同事就给她起了个新名字:小闫·古丽,并很快在学校传开了。
(二)
闫红娟的到来,给学校的汉语教学带来了生机。
学校有20多名“双语”教师,汉语表达都不是特别流畅。她主动请缨,承担了每周一次的教职工汉语班培训任务。平时,同事也都喜欢与她聊天,都说能够快速提升汉语水平。
闫红娟起初负责全校31个班的汉语、英语教学工作,兼任初一“双语”班班主任。在学习上,她要求很严——对没有背会汉语句子的学生,放学后她就在办公室里看着他们接着背,直到背会;对于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她经常单独讲解;只要有请教的学生,她总是耐心解答、跟踪辅导。
经过闫红娟几年的努力,洋大曼中学“双语”教学焕然一新。她带出的学生,仅去年就有11人考上内地高中班,汉语成绩全部在110分以上。阿尔祖古丽·约赛尹是闫红娟前几年带出的第一个考上内地高中班的学生,中考汉语听力满分。这个女孩到杭州读书后,刻苦努力,前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闫红娟对学生倾注的真情,也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真情回报。她正在学校值班,一名学生端来了特意让妈妈为闫老师包的苜蓿饺子;还有一次教师节,一名学生送上自制卡片,上面写着:“祝福闫老师,花朵常漂亮。”
闫红娟说,这些都是她工作的动力。
一年又一年,闫红娟执着地留了下来,有几次能够调到县里学校的机会,也都被她婉拒。
(三)
闫红娟到学校后,主动学习了解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每次家访或到同事家,她都要事先询问忌讳的事项。她常常从家里带饭,但从不带禁忌的食品。
一次,闫红娟想买个微波炉,放办公室方便热饭。家里本来有个微波炉,但为了打消同事的顾虑,她还是买了一个新微波炉。抱到办公室后,当着同事面拆开包装。
闫红娟的儿子满月时,同事们嚷嚷着要去她家热闹一下。考虑到民族习俗,她打算全部购置一套新的餐具厨具,可同事们说那样太浪费。那天一大早,同事们自带地毯、靠枕、食品及锅碗瓢盆等,早早到她家布置、做饭。
2008年暑假,闫红娟同华伟祁打算回东北老家探亲。同事们得知后,按照维吾尔族亲人远行要送的习俗,你三十他五十地凑了500多元钱送给她。
学校对闫红娟也是尽力关心照顾。每到春节,学校的领导同事都会看望慰问闫红娟;中秋节,她又会收到学校为她一个人买的月饼。
学校食堂吃抓饭,一盘抓饭只有一块羊肉,但她盘子里的米饭下面,常常埋着两块羊肉。原来,学校后勤主任有交代,这姑娘不容易,让她吃好一点。
同事们也把闫红娟当自家亲人一样关心。寒冷的冬天,教师们在室外点名。闫红娟没戴手套,站在前面的女教师很自然地把她的双手拉进自己的口袋里捂。
一晃7年过去了,洋大曼中学的书记已经换了3任,闫红娟却一直没走。有人曾问闫红娟:“如果你丈夫转业走了,你怎么办?”
闫红娟斩钉截铁地说:“我哪儿也不去,我要留在这里!”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