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提升妇女健康素养。持续深入开展健康科普宣传教育,规范发布妇女健康信息,引导妇女树立科学健康的理念。创建“健康区”和“健康促进场所”。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妇女参与传染病防控、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妇女开展控制烟草危害、拒绝酗酒、远离毒品的宣传教育。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促进妇女积极投身爱国卫生运动,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10.提升妇女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强化心理救援队伍建设,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促进妇女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预防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重点关注青春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妇女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关注农村妇女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问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支持社区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鼓励社区主动为有需要的妇女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11.强化妇女健康服务的科技支撑。推动“互联网+妇幼健康”平台在妇女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妇女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妇女健康档案信息共享机制,创新以现居住地为服务地区的流动妇女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妇女群体健康管理和健康风险预警。促进信息技术在妇女专科医联体建设中的应用,加强妇女专科与综合医院的协作,促进分级诊疗上下联动。重视妇女身心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
12.引导和鼓励妇女积极投入全民健身行动。加强面向妇女群体的健身活动宣传和指导,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引导妇女经常性开展适度体育锻炼,养成运动习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重点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建设,加强中心村农民体育健身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提档升级,密切关注农村妇女的健身运动。提倡用人单位有序开展工间操等健身运动。
13.规范与妇幼健康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督促医疗机构落实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完善规划引领,严格技术审批,建设供需平衡、布局合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向生育困难的夫妇规范提供中医药调理、药物治疗、妇产科常规手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等不孕不育症综合治疗。
(二)妇女与教育。
主要目标: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妇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引领妇女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文明风尚的倡导者、敢于追梦的奋斗者。
2.教育领域全面贯彻性别平等原则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3.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教师和学生的男女平等意识明显增强。
4.女性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5.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
6.高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7.女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两性科学素质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
9.女性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增强,接受终身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策略措施:
1.广泛开展面向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妇女、引领妇女,促进妇女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为建设现代化美好禹会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全过程和校园生活各方面,融入学校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各类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教育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采用教育培训、试点先行、辐射带动、提质扩面等方式,将男女平等纳入教育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体现在教育工作全过程。将男女平等内容融入教师培训课程,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自觉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厚植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
3.推动学校广泛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研发性别平等课程资源,加强专题师资培训,促进性别平等教育融入学校教学内容、校园文化、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
4.保障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确保女童平等接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落实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加强分类指导,督促法定监护人保障适龄女童接受义务教育。切实保障困境女童、农村留守女童、进城务工随迁女童以及残疾女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学业困难女童完成义务教育,消除女童辍学现象,提高女童义务教育巩固率。
5.促进女性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女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女性人才和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鼓励职业院校面向女性高校毕业生、女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开展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
6.提高女性的科学素质。开展女性科学素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面向女性的科学知识教育、传播与普及力度。开展女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发挥优秀女科技人才的榜样引领作用,培养中小学女生科学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项目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支持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升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
7.大力加强女性科技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多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女性科技人才。加大女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女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女性从事科学和技术相关工作,增加女性科技人才参与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会。针对女性人才的特点,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予以倾斜支持。实施巾帼科技人才服务计划,推动女性参与科技创新,适当延长孕期女性参与的课题结题时间,支持产后回归科研活动。
8.巩固女性青壮年扫盲成果。完善扫盲工作机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杜绝产生新的女性青壮年文盲。持续深化扫盲后的继续教育。
9.为女性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扩大科教文化设施网络覆盖面。依托省级老年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和省级老年教育资源中心,区建立网络学习子中心和资源分中心,构建与女性生命历程各阶段相适应的科教文化服务体系。依托老年大学、老年学习站点等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区开展妇女培训基地(中心)建设。关注因生育中断学业和职业的女性的发展需求。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为进城务工女性、女性新市民、待业女性等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10.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和睦的师生、同学关系。鼓励学校设置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防性侵、防性骚扰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妇女与经济。
主要目标:
1.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平等参与经济建设、平等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和机会。
2.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促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保持在45%以上。
3.妇女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中的女性比例提高。
4.保障妇女获得公平的劳动报酬,男女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5.促进女性人才发展。事业单位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女性比例达到40%以上,符合条件的应评尽评、应聘尽聘。女性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显著提升。
6.保障女性从业人员劳动安全,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下降。
7.提高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90%以上建立工会的企业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8.保障农村妇女平等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平等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征用安置补偿权益,特别是保护丧偶、离婚、外嫁女性的经济权益。
9.增强低收入妇女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0.引导妇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策略措施:
1.完善保障妇女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参与经济建设、享有经济发展成果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制定实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政策措施。创新制度机制,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劳动报酬、职业健康与安全、职业退出、生产要素占有等方面的权益。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新业态女性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为妇女参与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加大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工作力度。全面落实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政策,创造性别平等的就业机制和市场环境。坚决纠正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公平就业权益。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就业性别歧视自查自纠,依法惩戒存在就业歧视的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受理涉及就业性别歧视的举报投诉。依法受理涉及就业性别歧视的诉讼。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协调监督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意识。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发挥男女平等的示范引领作用。
3.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新业态吸纳妇女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妇女多渠道、灵活形式就业,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行动,帮扶重点援助对象,并为有用工需求的各类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服务。实施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轮训计划,开展“启明星”就业指导活动,组织专场招聘活动,拓宽女性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鼓励女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微企业和新经济领域就业。开展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女大学生创业。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实施新一轮“创业江淮”行动计划,鼓励妇女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支持女性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外出务工妇女返乡创业,支持有意愿的妇女下乡创业。创新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展妇女创业者的融资渠道。
4.改善妇女就业结构。建立健全针对妇女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依托区各级公共实训基地,开展针对妇女的形式多样的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女性劳动者队伍。积极引导女性到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就业,提高就业层次和质量。逐步消除不同职业领域的性别隔离。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比例,缩小男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