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健全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和继续教育
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健全学段衔接、普特结合、医教结合、资源共享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核查机制。采取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确保具备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得到适合的教育安置。对随班就读儿童建立“一人一案”全面掌握残疾儿童信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要落实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民办教育办学定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民办高中和民办职业教育,创建品牌学校。落实同等资助政策,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聘、业务培训、课题申请和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健全完善公共财政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差别化扶持政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办学行为,按照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完成玉泉区“公参民”学校整改工作,预计在2022年7月底前,将方圆中学转为公办学校,逐步降低民办学校在义务教育中的占比;并在2025年底之前,按照自愿转公办或自愿停止办学的办法,将玉泉区在校民办学生占比控制到15%以下。
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强化统筹规划,加快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机制,建设覆盖全区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建设学习型强区。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和行业总体发展规划,探索打通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职前和职后教育便捷通道。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为往届初中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个体户、专业户等提供注册就读机会与常态化培训机会。实施玉泉区社区教育行动计划,加强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加强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建设,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推进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融合发展。
(八)优化教育人才队伍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创造优秀人才争相从教的良好局面,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人才队伍,使广大教师、校长和教研员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强化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持续加强教师、校长和教研员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师、校长和教研员心理健康水平,树立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坚持师德考核与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相统一,把师德师风作为教育人才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教育人才专业化发展。健全教育人才行业准入制度,严把教育人才入口关,把政治素养水平、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作为聘用教育人才的主要依据,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育人才队伍。落实好教育人才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针对制约我区教育发展瓶颈或质量提升难点等问题,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人才培训体系,加强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
改革教育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推行“区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深化教育人才职称职级评聘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形成科学聘任教育人才的新机制。构建学研训发展共同体,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与引进力度,形成专家引领快速发展的新格局,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探索教育人才队伍退出机制。盘活系统内人才流动机制,确保人岗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提高教育人才待遇和岗位吸引力。建立和完善教育人才工资待遇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人才实际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建立教育人才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专任教师、班主任、骨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落实职级薪酬。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形式,扎实开展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业务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同等权利。规范各类评比和创建任务,切实减少教师非教学任务负担。加大教育人才表彰力度,加强典型事迹宣传,提升教育人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激发内在发展动力,增强职业认同、职业自信和职业满意度。
构建教研训发展共同体。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聚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主线,配齐配强教科研队伍,按照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责任感强、教育观念正确、研究能力突出、职业道德良好等专业标准,以及教科研人员岗位配备要求,打造高水平教研训专业团队,使其成为教育部门智囊团、教育决策咨询员、教学改革排头兵、教师成长引领者。建立教研员与骨干教师“双向挂职”制度,鼓励优秀教研员到中小学校挂职蹲点,吸引优秀骨干教师、区内外、全国知名专家加入我区教研训团队,成为兼职教研员,带动和营造全员教科研氛围,提升教科研工作的支撑能力,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改提质增效。依托学术委员会、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课题组等团队优势,采取“专家引领、跟岗浸泡、地区交流”等形式,以项目为载体、以研究为引领,开展中小学管理团队高级研修、优秀教研员培训项目、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新教师培训等项目,形成以团队建设为出发点,骨干教师为引领,学科教师培训为重点,倾斜乡村教师,覆盖全员的教研训发展共同体。以中高考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农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为突破点,减负增效、打造优质课堂,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专栏7: 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
与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合作项目:与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开展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幼儿园名师、名园长交流合作学习,全面提升两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教研团队、名优教师、骨干教师提升工程:与自治区教研室建立长期帮扶提升关系,合作开展教研团队、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培训;与国内培训质量优良且信誉良好的第三方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优秀教研团队培养、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素养提升培训。
结对共建提升工程:以区内外结对模式,对标名校,开展班子共建、教师共建、学生共建、教研团队共建等多项目、多领域交流活动。
教师校长提升工程:2022年,全面推行教师“区管校聘”“校长职级制”管理模式,推进全区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九)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
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目标定位。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区综合实力和区域地位相匹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明晰家校社育人功能定位与责权边界。明确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点、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其中,学校教育应通过增强政治定力、创新教育理念、搭建综合成长平台,帮助青少年武装头脑、练就本领;家庭教育应更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内省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其爱心、责任感与理性平和的人生态度;社会教育应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模式,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与活动。
畅通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一要突出政府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的主导和牵动作用,通过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扩大和平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等方式,从体制上保证家校社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畅通。二要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通过充分挖掘社区特点,指导社区开展活动,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乡土情怀;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山水湖泊等周边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综合实践教育,重点扩展学生历史视野,涵养学生人文情怀与爱国精神。三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明晰家长委员会的具体运行细则、责权分配,改变其当前缺少话语权、难以真正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现状,通过“家长值周校长”“家长值周员”等形式真正发挥家长的参谋与监督作用。
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保障体系。一要组建多元化教师队伍,吸纳家校社理论研究专家、中小学教师代表、优秀家长代表、成功企业代表、志愿者等人员加入,组成一支来源广泛、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与水平。二是建立有序的监管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监督学校、家庭及社区合作的落实,包括合作计划、资源配置等,以确保学校、家庭及社区形成教育合力,步入科学的合作轨道。三是完善评估体系,制定中小幼不同学段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评价指标,切实将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推向新高度。四是通过设立家庭教育日、社会实践周、“父母大讲堂”公益讲座等措施,由媒体介入,加大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教育新基建保障机制,加强传统与新型基建统筹与规划,推动教育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建设协调融合发展,推动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部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专网建设,有序推进无线网络和5G通信网络覆盖,改善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实现宽带网络千兆到学校、百兆到班级。以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为重点,普及智能教室、虚拟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智能学习空间和各类符合标准的智能学习终端,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的区域教育管理平台,优化教育管理方式,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监测平台,提升网络安全治理能力。建设玉泉区创客教育中心,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完善覆盖所有校园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基础教育所有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到2025年,全区中小学在现有宽带和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网络带宽,班级出口带宽达到10M/s以上,信息终端接至每间教室和实验场所。
提升实验创客软硬件配置。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切入点,从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创客活动、师资配备等方面全面推进,形成良好的创客教学环境。到2025年,实现我区创客教室与开设创客课程的学校比例达到50%。到2025年,建设一批高标准、前沿性的数字化虚拟实验室,提升我区实验室硬件配置。2023年建成“高中创新实验室”,为我区高中配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3D创客、通用技术六大类学科的创新实验室。以“科技校园”、“书香校园”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学校硬件、资源配置,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阅读活动,到2025年,全区“科技校园”、“书香校园”数量不低于12所。
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网络课堂和远程授课教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专递课堂”建设,推行“一校带多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