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5-16
一周军事图片精选丨夜训下的光影大片,神秘又震撼
绝美!这是一组军营摄影师镜头下的星空
中国海军再从苏丹撤离493人其中外国国籍人员221人
我赴黎维和多功能工兵分队出色完成“猛虎-2023”演习
军网理论
以马克思主义学风推动“学思想”走深走实
军事论坛丨透视智能化战场软件建设
思想战线丨充分认识“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
国际纵横谈丨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理响中国】调查研究的方法论遵循
要闻
在那太阳花绽放的地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杨捷黎友陶周演成责任编辑:王韵
2022-06-1307:06:34
-在那太阳花绽放的地方
杨捷解放军报特约记者黎友陶周演成
南沙太阳花。
风,不知疲倦地吹了一夜。海天相接处,旭日跃出,染红天际。
永暑礁,南沙某守备部队一级上士乔宇飞拿着相机,早早守候在那里。镜头前,几朵明艳的红花悄悄抬头,迎着朝阳展露笑靥。
这,是南沙的礁花——太阳花。
上世纪80年代末,南沙岛礁迎来了第一批守礁战士。登上“海上戈壁”,这群水兵的眼前,只有一望无际的海天和迎风飘展的五星红旗……
守在岛礁,岛礁就是家——这是一茬茬守礁官兵刻在心上的一句话。仿佛约定好一样,战士们探亲返礁,都会带来一包家乡的泥土,还有一把花种或是几株绿植。不知何年何月起,一片红色小花迎着阳光在岛礁扎下了根,战士们给它取名——太阳花。
没有人记得,是哪位老兵种下的花。当时,人们也不知道,花的学名叫什么。但从那时起,坚毅顽强、乐观向上的太阳花,成了守礁官兵的象征,让离开南沙的老兵魂牵梦绕,让还没有登上南沙的新兵心向往之。
今天,乔宇飞的镜头中,南沙早已是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马尾葵、木棉、草海桐,一簇簇的色彩扮靓着南海家园;而在这些花中,太阳花永远是一种“傲娇的存在”。
——编者
训练结束,一名战士带着军犬在永暑礁草坪休息。
南沙某守备部队一名战士在“菜地”给蔬菜浇水。
乔宇飞在永暑礁眺望大海。
官兵在永暑礁植树。
大海与小花
太阳花为何在这里绽放
第一次听说南沙的花和白鹭,乔宇飞还在军校。
那是一节选修课,主讲教员刚从南沙群岛调研归来,便迫不及待地与学员们着此行见闻。“红色太阳花,绿色椰子树,白鹭在海天之间翱翔……”端坐教室中,乔宇飞的思绪已经飞到了遥远的南沙。
高中时,乔宇飞喜欢上了摄影。2009年12月,从南京某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参军到了海军某部。入伍后,他没有放下他的爱好,摞起来有一人高的摄影专业书籍和杂志,见证了他的“光影之路”。“捕捉瞬间就是记录永恒。”去更广阔的世界看一看,一直是他的理想。
2014年9月,乔宇飞考取了北京一所军校,在那里他了解到更多南沙的故事。
“太阳花是什么花,南沙真的有白鹭吗?”那天下课后,乔宇飞追上教员的脚步。教员笑着告诉他,南沙很热情,色彩更纯粹——每一种颜色都像是加重了一个色号。
“高温、高湿、高盐、日照强”“无土壤、无养分、植物存活率低”……互联网上,一个个与绿色并不搭边的词条,又在诉说着南沙岛礁的另一面。
脑海中反复碰撞的“斑斓”与“苍白”,更加勾起他这位摄影爱好者的渴望。2016年毕业前夕,乔宇飞写下申请书,到南沙某守备部队任职。
踏上军舰、劈波向南,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奔向一片“梦开始的地方”。舰艇上,乔宇飞遇见了一位“老兵”——一位有着同样爱好的摄影发烧友。
他叫郭承清,曾在南沙某守备部队任职。
那个傍晚,海上风平浪静,他们不约而同地带着相机来到甲板上,“魂牵梦绕的南沙”,成了两人共同的话题。
培育新鲜蔬果、照看搁浅海龟……指尖在相机屏幕上滑动,这些照片为乔宇飞提前打开了一扇“面向南沙的窗”。
其中一幅照片,永暑礁主权碑前,盛放的红色花朵被拼成了一个“家”字。“这是什么花?”乔宇飞问道。
“马齿牡丹,战士们叫它‘太阳花’。这是岛上的一种野花,经过一茬茬官兵精心培育,如今南沙岛礁已经到处可见。”郭承清告诉乔宇飞。
海风拂过耳畔,军舰徐徐入港。临舷远望,湛蓝天空中,果然有白鹭在翱翔;深蓝海面上,不时有鱼儿跃起,在阳光下追逐着浪花。
拿出相机,把这些瞬间留作永恒的记忆。这一刻开始,乔宇飞开始了他的“青春记录”;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他坚定了守望南沙的路。
荣誉室里一张黑白照片上,守礁老兵用罐头瓶子栽种太阳花。那时部队营房还是“高脚屋”,但老兵的笑容,澄澈一如眼前的海。
几年过去,这张照片仍是乔宇飞最喜欢的“瞬间”。后来,他也学着老兵的样子,在罐头瓶中种上一株太阳花,满怀期待地等着阳光下“花开的声音”,他恍然懂得了,花儿为何在这里绽放。
“这里,有一群爱岛如家的兵。”那个夜晚,想起“老兵”郭承清对南沙的描述,乔宇飞释然地笑了。他在手机备忘录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因为一群人的坚守,岛礁有了生机。”
荒芜与希望
因为热爱才会用心装点
星期天,南沙岛礁的“环境日”。每逢这一天,乔宇飞都会带上相机出门转一转——那些在沙滩上捡拾漂流物、道路两侧修剪花草的身影,都是他镜头中的风景。
博士李仲欣,南沙某守备部队保障队工程师。这位“创新能手”在乔宇飞的镜头中,却十足是一个“花匠”。
前些年,李仲欣离开沿海城市,踏上了南沙岛礁。他的使命很单纯,在岛上研究珊瑚砂土壤结构,改善岛礁生态环境,让更多色彩在岛礁绽放。
上了岛,李仲欣就开始了研究,戴上草帽、换上水兵服,他从取样化验开始做起。
4年前,李仲欣带领官兵在永暑礁上建起第一个花圃大棚。天然珊瑚形成的南沙岛礁,生态十分脆弱,在“海上戈壁”破解世界性难题,他面对的除了一次次失败,还是一次次失败。
但他没有放弃。育种、试种、沃土、固沙,2019年李仲欣向中科院院士请教,开始了新一轮探索——将草木落叶与餐厨垃圾按比例混合,深度发酵形成“绿色有机肥”,终于成功培育出适合南沙岛礁生存的新型花种。
听说了李仲欣“岛礁种花”的故事,乔宇飞找上门来。眼前,这位戴着草帽、眼睛高度近视的工程师,让乔宇飞真心觉得,“在南沙种花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礁上有了颜色,有了绿植,从祖国大陆和周边岛屿飞来的海鸟,才会在这里栖息。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南沙岛礁便不再荒芜。”李仲欣说。
因为热爱才会用心装点,横下一条心,把“海上戈壁”变成“海上花园”。有段时间,李仲欣到渚碧礁试种太阳花。周末,乔宇飞也会跟随补给艇上礁“探班”。
在花圃大棚见到老朋友,李仲欣揩去额头上的汗水笑得灿烂,“以后这里会开满太阳花,每个清晨就会有白鹭飞来啦……”
李仲欣办公桌上,2幅南沙今昔对比图让眼睛驻足。从植被覆盖率来看,近年来各礁绿化面积逐渐扩大;另一张老照片上,绿意鲜见,仅有永暑礁上一个不显眼的“绿点”。李仲欣说,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让太阳花开遍各礁。
在李仲欣和战友们的辛勤耕耘下,一个“花开南沙”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2022年,华阳礁也有了花圃大棚,“花匠”是老兵姚文武——一位17年如一日驻守华阳礁的三级军士长。
多年前,姚文武第一次登上永暑礁,就参与了种植培训。那时还没有花圃大棚,官兵们正在谋划建设一个菜地。
“岛礁没有土壤,官兵们就利用休假时机,从老家带回土建设菜地。”聊起往事,姚文武眼眸里闪着光说,从“一点绿”到“绿满园”,南沙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解决南沙吃菜难问题,南沙尝试开发“菜地”。虽然种植效果不佳,但菜地中的绿色,成了守礁官兵最难割舍的精神寄托。
一年春节,一位领导来永暑礁提供技术支持,提笔在菜地门口写下上联:“无土运土无菜种菜无中生有。”如今,30年过去,它的下联一直“空缺”。
对联“无对”,道出了植绿之难,也诉说着官兵以哨为家的执着。
近年来,军地专家多次到南沙提供技术支持,不断改进种植模式,“菜地”早已今非昔比。
2021年,再次升级的“菜地”具有恒温、排湿、防潮功能,蔬菜产量相当可观,蔬菜的种类也较多。“南沙每天都能看到绿油油的蔬菜。”今天,许多刚来到南沙的新兵,这样向家人报喜。
有了绿色,还要更多颜色。
太阳花是南沙的礁花,一茬茬南沙官兵想尽办法,把吃完的罐头填满乡土、撒进种子,在废弃的塑料水瓶里灌满淡水、呵护太阳花幼苗。暴雨来临,大家把“花盆”挪进屋内照料;雨过天晴,又放到窗外让它接受阳光的拥抱。
“有花才像家。”姚文武说,南沙有一首礁歌《南沙太阳花》,太阳花总是将花蕊朝向太阳的方向,像极了守礁的我们。
阳光,生命,色彩,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