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5月3日电(记者刘紫凌、廖君、李思远)因为高考考出668分的高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学生小杨成为全州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小杨的母校来凤县高级中学,不仅在成绩发布当天为他组织了隆重的“巡街”活动,更于今年4月在学校立起了他的一座塑像。
事件经微博曝光后,学校于5月2日拆除了塑像。但留在基座上“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的字样,依然深深映入人们的眼帘。
校方称“状元”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
5月2日晚,记者赶到学校。校门的主教学校楼前有两座塑像,其中一座,上半部分的人像不见踪影,仅剩孤零零的基座。
基座上鎏金刻着人物简介:杨某,在我校2012年首届高考中,他以668分喜中恩施州理科状元,荣录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来凤近几十年来第一个全州理科状元,开创了来凤教育的新篇章,书写了平民教育的神话。
据了解,去年高考发榜当天,为庆祝小杨摘得恩施州理科状元,学校曾组织师生庆祝,几名学生抬着大大的“喜报”牌走在前面,小杨胸戴大红花、站在一辆轿车上,紧随其后的是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
来凤县高级中学校长周曼说,小杨的雕像于今年4月2日树起,所花费用都是朋友们赞助的,并非公款。
周曼说,为小杨立雕像的本意是激励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本来设想凡有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校方都将为其树立雕像。“我们含糊地跟小杨提过,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但口头上基本同意。”
远在清华读书的小杨备感压力。他说,去年高考前,校方曾告诉学生,如果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学校会为其树立雕像。但自己的雕像真被立在校园里,学校事先却并未与他联系。
来凤县教育局局长黄万国称,学校立雕像的做法有违教育初衷。“学校适当宣传一下无可厚非,但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比如可以以展板等形式,介绍杨元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黄万国说。
学生晚上10点50分才下最后一节课
位于来凤县翔凤镇的来凤县高级中学,是一所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建校不到5年时间,只培养出一届高中毕业生。与这所学校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一所公办高中来凤县第一中学。
每年中招开始前,这两个县里仅有的高中就开始生源抢夺,发传单、登广告、上门做工作,不一而足。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师告诉记者,有时候为了挖到好学生,校方甚至不惜花重金,就是为了抢来尖子生。
来凤县高级中学教学楼上写着八个大字——我们怀着大山之梦。这里的孩子每天6点20分之前起床,直至晚上10点50分才下最后一节课。
记者看到,晚上10点多,教室里仍然坐满了同学,大都埋着头沙沙地写着;一位老师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查看同学学习进度;有几个学生因为过度劳累趴在书堆里休息。
在一个高三教室,书堆成的“小山包”往往占据半个课桌。教师后面的黑板上,贴满了一张张表格,是班级的“目标墙”,上面清楚地写着每个同学高考时的各个科目的目标分数。一位同学告诉记者,每次模考之后,大家都会跑到后面核对,看成绩与目标分数的差距,时刻提醒自己要赶上来。
小韩是班上的尖子生。同学们说小韩有个外号叫“不喝水”,这源自于他上课时从来不喝水,免得中途上厕所。小韩告诉记者,进入冲刺期,大家都以习题练习为主,一刻不停地做,从早上做到熄灯。甚至熄灯之后还不“过瘾”,一起变戏法似地拿出床头的充电小台灯,直至12点。第二天六点钟又早早地爬起来。
除了读书山里孩子如何跳出农门?
来凤县地处湘鄂渝交界处,居有土家、苗、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年人均收入仅为2300多元。初中毕业后,山区子弟面临两个选择,打工或上学。对于上高中的农家子弟来说,高考是他们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
黄万国坦言,来凤县地处偏远山区,由于基础条件不好、待遇差,211高校毕业生很少愿意来这里教书,有的呆上一两年就想方设法离开。全县每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不到3000人,只有100多名学生能够上一本线。
黄万国说,每年不出几个名牌大学生出来,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都觉得脸上没光。这里能出一个清华学生真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地群众认为,来凤县高级中学“为来凤县争了气”“证明我们来凤的教育还是可以的,应该受到表彰”。不过,给状元“游街”和“塑像”,人们则普遍认为“太过了”。一位姓李的妇女说,“他还是个孩子,又不是科学家、将军那些贡献突出的人,塑雕像太夸张了。”
一位当地教师说,针对来凤县高级中学为状元学生塑像一事,网络批判的声音较多。但需要深思的是,对于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想要走出大山,除了读书考学外,还能有什么办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呢?我们的教育如何让山里的孩子也实现多元的人生梦想呢?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