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广西重要的桑蚕生产基地。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北部乡镇引导帮助农民大力发展桑蚕生产,争取扶贫资金和金融部门贷款加大桑蚕生产的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扶持农民建设蚕房、购买蚕具,普及推广桑蚕生产先进技术规程。建立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实行技术员技术指导包片责任制,技术员工资及奖金与产出效益挂钩。建立桑蚕生产协会,提供桑蚕生产技术咨询和交流生产经验、科技信息、销售信息平台,提供桑苗蚕种、生产物具和蚕药、肥料服务等,方便群众,防止假冒伪劣商品伤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培植扶持县缫丝厂进行技术革新和扩大生产规模,以优惠政策鼓励缫丝企业以合同形式与种桑养蚕农户建立稳固的供销和服务关系,提高双方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构建桑蚕生产特色经济产业带,实现桑蚕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重点建设新圩至安德二级公路沿线、岜蒙至魁圩公路沿线、禄峒至南坡公路沿线三大优势桑蚕产业带,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北部桑蚕业的发展。争取到2010年桑园面积发展至8万亩,100%处于投产期中,年产鲜蚕1.2万吨,年产值1.2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优质肉牛饲养基地。以建立良种繁育推广为核心,通过“扶龙头,抓小区,抓大户,带动千家万户”等形式,推动草食动物基地建设和肉牛品种改良步伐,使全县规模养殖和杂交肉牛良种比重明显提高。拿出一部分耕地或在幼林地、幼果地套种高产优质牧草。采取大规模、中小群体的形式发展中小型牛场,采取分级饲养、放养和舍饲育肥相结合的饲养方式,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和出栏率,加快肉牛饲养量的增长。加强养殖肉牛的疫病防治工作,实行专业兽医负责制,加强向农民宣传普及肉牛养殖技术和疫病的防治知识。发挥沿边优势,以优质肉牛规模养殖为依托,吸引越南和周边县的牛源,在龙临、龙邦等乡镇建设畜牧专业市场,并通过招商引资适机在新靖镇建设适度规模的牛肉加工厂,大力推进优质肉牛的产业化。争取“十一五”期末形成10万头优质肉用黄牛的养殖规模,杂交改良肉牛出栏占牛出栏总量的30%以上。
发展有壮医特色的中医药生产基地。采取保护培育原有野生中草药资源、合理收获与有目的地种植相结合,因地制宜,不强求大面积连片,先建设示范点,逐步推开原料基地建设。立足于种植业与加工业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鼓励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努力形成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间发展青蒿、田七、何首乌、山豆根等中药材4万亩以上,到2010年建成2万亩青蒿原料种植基地。建立规范的以中草药为主的药材交易市场,把“端午药市”日常化、常态化,打造在广西甚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壮药市场”。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制药企业,依托本地中草药资源优势,研制和打造“壮药”品牌,建设青蒿素提取加工厂,年加工青蒿干叶片2500吨以上,提取青蒿素50吨以上。
建设广西奶水牛种源和奶产品供应基地。加强乡镇一级畜牧兽医站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到2010年,全县的牛冻配点争取发展到100个,进一步加强水牛冻配杂交改良力度,通过级进杂交繁育更多的二代杂交奶水牛,为奶水牛种源基地和奶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打下基础。促进奶水牛规模养殖的发展,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以加强奶水牛小区建设为载体,创新生产、技术推广和管理机制,组建奶农合作社,配备大、中型青贮、农副产品加工的机械,条件成熟时配备自动挤奶机械,提高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日日鲜、水牛奶业示范场等乳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和质量,研制不同类型的奶产品,进一步开拓奶产品消费市场。到2010年,在水牛存栏数量较大的乡镇和交通便利的村屯,建成20个奶水牛小区,形成广西奶水牛种源和奶产品供应基地。
大力发展大果山楂等特色水果基地。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果农技术水平。以现有果园为基础,实施优果工程,提高原有果园的水果产量和质量。同时,选准品种,在适宜种植区内,做好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布局,打破区域界限,扩大果园面积。根据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南部乡镇以发展柑橙类水果为主,辅以龙眼、荔枝、香蕉类;北部乡镇以山楂为主栽品种,兼顾发展李、梅、柿、梨等品种。组织科技人员对大果山楂进行品种改良和有效防治爆皮病的科技攻关,加大改造和发展力度,到“十一五”期末,在常规品种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争取优质水果面积累计达到5万亩的规模。
第八章统筹发展传统农业稳定发展粮食和其他传统经济作物。继续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确保水稻、玉米两种大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左右,保证农村人口基本口粮。做好大香糯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大香糯特产之乡申报工作,唱响靖西大香糯品牌。对大香糯品种进行提纯复壮,探索和总结一套适合靖西大香糯生产的技术规程与标准,并进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建成优质大香糯无公害生产基地。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在重点发展烤烟、桑蚕和中草药的同时,巩固发展“十五”期间已形成适度规模的生姜、糖料蔗和茶叶生产,适度发展其他传统经济作物。
积极引进外资,扶持建立规模化、产业化生姜加工龙头企业,以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到2010年,全县生姜面积发展到5万亩。糖料蔗以稳定现有种植面积,优化区域布局为重点,大力推广高产、含糖量高的良种。积极整合现有糖厂的资源,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甘蔗种植基地的稳步发展。实行开发与改造并举,加强现有低产茶园改造,逐步建立“三高”茶园。加大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茶,创立有靖西特色的茶叶品牌。
发展传统畜牧水产业。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以优质肉用杂交牛和奶水牛为重点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猪禽生产,重点抓好瘦肉型猪良种推广和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建设,到2010年,全县生猪年末存栏达到45万头以上,年出栏48万头以上,其中瘦肉型猪占60%以上,猪肉产量达到3600吨以上。家禽以提高规模化养殖、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重点,促进稳存栏、上规模、上水平、提质量、增效益,努力创立靖西大麻鸭品牌。山羊的饲养重点抓好农副产品与秸秆的加工和利用,转变饲养方式,有条件的地方改放养为圈养,推进肉羊产业化。充分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业,促进养殖方式和养殖品种的多样化,大力发展名优品种养殖,促进水产效益的提高。
按照“统一规划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在畜禽集中产区,以现有市场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畜禽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以培育农村经纪人为切入点,积极发展基层各类专业产销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契约”、“合同”等方式,搞好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农户、外联市场、内联政府调控和相关单位的协调服务,形成畜牧业发展完善的服务和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
第九章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林业除规划作为经济林(果)、牧草用地和发展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业外,所有山头主要是加强生态防护林保护和营造,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农村能源沼气工程。继续争取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生态防护林的保护与建设,大幅度提高全县的森林面积和森林质量,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提高森林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林牧平衡、协调发展。继续加大“路、城、点”森林生态群带建设的投入,确保产生效益,扎实推进林浆纸板原料林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林产品的总量和经济总量。
第十章逐步推进小康新村建设小康新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每个乡镇选择部分村屯进行试点,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小康新村建设示范工程。坚持规划先行,抓紧制定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按照先点后面次序,加强村屯建设规划。加强小康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小康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形成逐步完善的农村道路网络,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等级路,小康新村路面全部硬化的农村道路网络。因地制宜推进小康村和面上农村排污管网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小康新村的能源、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小水电,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通过小康新村的示范带动,促进面上农村能源、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到2010年,全县沼气池入户率40%以上,乡村通电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条件的村屯,逐步推进宽带网络进村进户,文化图书和体育娱乐设施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和巩固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实施小康村生态富民工程,加大改水、改厕、改厨、环境绿化美化力度,引导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逐步改变放养的习惯和做法,猪进圈,牛进栏,鸡进笼,减少人畜粪便的污染,推广生态卫生厕所,推动改水改厕改栏舍等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卫生状况,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十一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大扶贫攻坚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利用科技致富的能力。扩大劳务输出,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服务机制,推进农村劳动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转移就业。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合作,开拓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强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和管理,切实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以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为中心,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落户城镇。力争到2010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以乡镇为基本责任单位,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围绕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以产业开发、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为工作重点,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抓好贫困村道路、饮水、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做好扶持龙头企业和信贷扶贫到户工作,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