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6-29
除了优质生源和师资流失,研究揭示“县中塌陷”另一困境澎湃新闻记者钟煜豪2023-06-2910:59来源:澎湃新闻∙教育家字号
“位于县城的重点高中(多为县一中)往往拥有‘最好的生源,最好的师资,最多的资源支持’,并依赖对教师和学生的‘高度动员’以及‘锦标赛’式的运作机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维系了较高的升学率和社会声望。但日益突出的内外部问题显然说明,在形塑县域高中教育生态的社会力量面前,重点高中也难以置身事外。”
近日,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刊发的一篇论文谈道。该文基于2022年开展的一项针对粤东西北“县中塌陷”问题的调查,引入社会分层视角对“县中塌陷”问题进行新的审视。
文章分析道,传统上能够同时吸引县域内较为优势社会阶层和寒门子弟、内部社会经济地位构成相对多元的县城中学,在学生构成上有了较为实质性的变化。县域内高中集中了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无论资源相对优越的重点中学还是较为薄弱的一般中学,同质化的社会经济背景构成均导致更低的高等教育期待(一般指对学生未来获得最高教育水平的希望和期待),而较低的教育期待往往对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有着负面影响。
调查:县中期待读硕士以上的学生比例远少于地市重点高中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谢爱磊等人在上述文章中指出,在针对“县中塌陷”问题的讨论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优质生源和优质师资的流失及其原因常处在分析的核心位置。一方面,它或许抓住了县域高中发展面临的核心困境;另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对未流失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忽视。例如,县域高中生源的变化不只包含“减法”部分——优质生源流失,它同样包含了“加法”部分——由县域总体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变迁形塑的新的学生人口。
2022年开展的一项针对广东省县域高中学生家庭背景、教育环境与教育期待的调查,从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抽取了50个县级行政区的67所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440份。
基于这项调查,文章指出,在学历层次上,县域高中学生的高等教育期待远低于地市重点高中学生,而县域内一般高中与县重点高中的差距较小。期待完成高中或本科学位的学生在县一般高中和县重点高中占绝大多数,而期待完成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学生占比则远远少于地市重点高中,这一比例在三个学生群体中分别为18%、26%和53%。
在对高等院校层次的期待上,不同类型高中的学生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县一般高中的学生对上重点本科院校的预期远低于县重点高中和地市重点高中的学生,而县重点高中学生的预期又远低于地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具体而言,县一般高中学生有24%选择重点本科院校,而县重点高中和地市高中学生这一选择的占比为43%和65%。
数据分析显示,县域高中(含县一般高中和县重点高中,下同)的学生更有可能来自多子女、农村户口、社会经济状况较低、文化资本较低的家庭。此外,县域高中的平均社会经济地位远低于地市重点高中;与此同时,与地市重点高中相比,县域高中学生的社会阶层同质性较高,分布更为集中——县一般高中和县重点高中都是如此。
该文表示,将社会分层视角引入“县中塌陷”问题有着重要理论意义,有助于我们增加对其内涵的认识:
从社会经济地位的角度考虑,所谓“塌陷”实际上有新的内涵——县域高中往往会聚集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在相对公平的教育系统中,学生的构成应当取决于成绩而非社会经济地位上的相似性。因而,县域高中学生在社会经济地位构成上的核心问题在于“聚集”——学校的社会阶层构成异质性偏低。当前,县域重点中学在平均社会经济地位上也表现出与县域一般中学接近的特征,这说明传统上能够同时吸引县域内较为优势社会阶层和寒门子弟、内部社会经济地位构成相对多元的县城中学,在学生构成上也有了较为实质性的变化。在坚持按学业标准选拔学生的情况下,县域高中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在构成上异质性依然偏低,说明社会分层力量已经改变了县中的发展面貌。
文章作者发现,在社会经济背景构成更为多元化的地级市高中,异质化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产生更高的教育期待。但在县域高中,无论资源相对优越的重点中学还是较为薄弱的一般中学,同质化的社会经济背景构成均导致更低的高等教育期待,而较低的教育期待往往对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有着负面影响。
另外,既往研究指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期待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较高,可以部分化解学校平均社会经济地位偏低的消极影响。但本文的数据却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即学生汇报的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准备情况也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县域高中弱于地级高中,县域重点与一般高中较为接近。这可能说明,因为教学环境的逐渐改变,尤其是学生经济背景组成状况的变化,县域重点中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持续下降。
“在过去,如何为县域高中留住优质生源和教师一直是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在讨论‘县中塌陷’问题时颇为关注的核心议题;然而,为一个已经发生变化的学生群体做更加充分的教育准备也应当得到充分关注。”该文指出,这不仅意味着在评价县域高中教育的成效时要扭转过去将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唯一依据,也意味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上要有更加针对性的“补足”性方案,而且同时意味着要为县域中学补充更多的高质量师资。
文章最后还呼吁,除了人口外流因素,作为重要家庭策略的择校显然是县域高中学校阶层分割的重要原因。需要杜绝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限制择校,防止县域高中生源的过度外流。当然,这些改变可能不足以完全重塑县域教育生态,即便优质生源不外流,县域内中学的持续分层和分化可能依然会导致明显的校际社会阶层分割现象。从重塑系统的角度考虑,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县域一般高中的扶持力度,防止部分中学“一家独大”,从而重建系统活力。另外,还需要通过定向招录等制度设计,让不同类型的学校均有机会获得相对异质的生源,杜绝校际恶性竞争和博弈。
两地经验:拒绝“超级中学”,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遍地开花”
如何破局“县中困境”?6月28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融媒体中心刊文介绍了当地的有关经验。
会泽已经成为云南教育避不开的话题。县融媒体中心报道提到,“高考升学率全市最低,学校基础设施垫底,扶教重教意识淡薄,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十多年前,会泽县握着的是一把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的“差牌”。一度时期,会泽教育发展深受诟病,校长不满意,教师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党委政府不满意,社会各界更不满意。
为此,会泽县结合实际,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县城或较大乡(镇、街道)集中、小学向镇或规模较大行政村集中”的办学模式,从2008年以来,先后投入高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0.92亿元,在县城先后新建扩建7所普通高中,高中学位增加至3.2万个。高中规模不断扩大,并严格实行滚动划片招生政策,实现扩容和提质“双赢”,让更多孩子能进入高中就学,并通过高中学习进入大学就读。
该文分析道,实行师资力量优化配置到各高中学校和生源划片招生,是会泽县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实行划片招生可以保证每所高中生源基本均衡,为每所高中的共同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生源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好的生源,纵然加倍付出,常常是折半‘收获’。到底是想千方百计保住一两所重点高中,还是着力打造万马奔腾百花齐放的局面、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会泽县果断建立高中教育集团,严格实行划片招生,不掐尖、不办超级中学,推动各学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会泽县委教育体育工委副书记朱正林表示。报道分析,正是不掐尖、不办超级中学,严格滚动划片招生的决策,确保了全县7所高中在师资配置、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办学质量上差距都不大,有力推动县域优质教育资源“遍地开花”。
在地级市层面,《湖南教育》最近刊发的“常德市普通高中大面积高质量现象调查”梳理了县中发展的相关经验。
文章称,常德看不到一所“超级中学”,也没有一所高中一家独大。每一所学校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展现各自的办学育人价值。每一个县(市、区)都至少有一所优质高中,没有一个县(市、区)出现“县中塌陷”现象,其中桃源县一中、石门县一中、澧县一中等名扬全国,县域之间呈现出整体均衡的发展态势。
常德市委书记曹志强说,“我们的战略,就是绝不搞‘超级中学’,而是要推动全市高中共同发展、整体发展、均衡发展,不落下一个县、一个市、一个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县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常德市市长周振宇表示,“我们考虑的,是均衡发展,是共同发展,是整体提升,是举全力在每一个县(市、区)建好一所优质高中,打造当地基础教育的‘龙头’,让它们立标杆、树旗帜、做示范,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当地教育的改革发展。”
其中,市直高中学校不到县中抢挖教师,县中不到初中学校抢挖教师,成为常德市各学校不成文的一条规定。
文章来源于:http://gaozhong.ljyz.com.cn 高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