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4-26
25日,走进吉利区吉利高中家属院,这个仅有两幢住宅楼的小院给记者带来不小的惊讶:地面洁净得看不到一个烟头纸屑,草坪和树木修剪精致,石桌凳一尘不染,生活在这里就像住在花园里……连迎面吹来的风都仿佛格外清新。这就是那个曾因和单位脱钩而管理陷于瘫痪,以脏、乱、差闻名全区的家属院吗?3位退休老教师义务组成的“院管会”有什么高招使它从“大乱”到“大治”,成为一个如此整洁优美的地方?
院管会“铁三角”
吉利高中家属院原来一直由学校管理,3年前吉利高中与石化高中合并成一所新的学校,家属院就与单位脱了钩。没有了主管部门,家属院的管理瘫痪了:门无人看,地无人扫,垃圾堵门也没人管,曾一周内连丢5辆摩托车,居民怨声载道。提起当时“临危受命”,院管会负责人、退休教师常昌明记忆犹新:“社区居委会动员我们3个老教师成立院管会,把家属院的管理接下来,我们也有顾虑,怕出力不讨好。可是院里脏得下不去脚,住这儿的人都难受。我们退休在家,为什么不为大家做点事呢!”
院管会成立了,常老师负总责,另外两位老教师一个管经费,一个管设施。他们不要一分钱工资,只向每户收一年100元管理费,用于门卫、清扫工工资和公共设施的购置维修,账目定期公布。可是收管理费的时侯,有个一楼的住户却不愿意交,理由是一楼下水道经常堵,请人疏通一回要几十元,堵塞又不是一楼一家造成的,因此不愿意交管理费。3位老教师意识到,管理好一个家属院仅有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方法、有制度。他们在广泛征求住户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家属院管理九项制度》、《家属院楼房维修七项原则》,对家属院的管理事务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例如:一楼的下水堵了,六楼的楼顶漏了,院管会按制度规定请人维修,费用由这个楼门的住户分摊。
院管会不光把院里的安全、卫生管理好了,还为住户们办了不少好事。他们办黑板报、健康知识专栏,内容10天一更新;冬天帮大家团购质优价廉的蜂窝煤,春节给每家每户送春联……热心、公道、细致,办起事来雷厉风行,算起账来一丝不苟,3位老教师赢得住户信赖的同时,还赢得了一个“铁三角”的美称。
8个铁皮筒和半截水泥管
家属院的塑料垃圾筒是由社区统一配置的,一个楼门前面一个。由于家属院没有通暖气,大多数住户用蜂窝煤取暖,冬天住户每天都要产出大量煤渣,垃圾筒盛不下,经常散落在外面;有些煤渣温度高,把塑料垃圾筒都给烫坏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院委会廉价购买了装汽油的大铁皮筒,锯开口、刷上柒,做成了8个大号铁垃圾筒。冬天就用这些特制的垃圾筒换下塑料垃圾筒,煤渣再也不满地散落了,塑料垃圾筒也保护得完好如新。
为了浇灌花草树木方便,家属院的花圃里安装有一个自来水管。院里淘气的小朋友喜欢玩水,经常拧开水龙头弄得满地水乱流。常老师为此很头疼,咋看住这些调皮好动的孩子呢?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水泥管子忽然来了灵感,他向工头要了半截废弃的水泥管子拉了回来。他把水泥管套在了自来水管的外面,又在上面盖上一块青石板,需要浇水的时侯把石板挪开给水龙头接上塑料管子就可以浇了,从此老人们还多了个歇脚的石凳子,“小淘气们却没法再玩“水漫金山”了。
“把家属院当成自已的家来管,爱护一草一木,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动脑筋,想办法,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就是我们的经验。”常老师简单的话语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家属院里的“义务劳动日”
去年以来,全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热情很高,院管会的工作更忙了。家属院搞创卫需要干的活儿也真不少:花坛的杂草要拔,树枝需要修剪,栏杆需要油漆……起初常老师他们总是喊上几个退休的老教师抽空一起干,次数多了就觉得不太合适:清洁美好的环境是全院住户共同受益的,咋能老叫这几位老师出力呢?一次,“铁三角”一合计,决定发动全院居民共同参加第二天的义务劳动,他们把通知写在大院黑板上。这天,虽然只有十来个居民参加了义务劳动,可是大家干得很卖力,把家属院的卫生死角清理得干干净净。
令“铁三角”没想到的是,在第二次、第三次的义务劳动中,没有请没有叫,发出通知后,来参加劳动的人数却剧增。原来,第一次的义务劳动有些住户虽没参加,可是那劳动的场面和成果他们都看在眼里,早就为自已没参觉着不好意思啦。
如今,每月两次的义务劳动已经成了吉利高中家属院的一景。头一天小黑板上发出通知,第二天上午9点居民准时拿着工具聚集在楼下,人数最多的一次有78人参加了劳动。不少工作繁忙的年轻人因此改变了周末睡懒觉的习惯,早早起来带着孩子下楼参加义务劳动。他们说:“好的生活环境是靠大家共同创造和维护的,别人都在楼下劳动,自已在楼上睡大觉,谁能躺得住呀!带着孩子来干干活儿,也培养了孩子的公德意识!”
每次义务劳动,全院男女老幼齐动手,扫地的,清垃圾的,修剪树枝的……小小家属院到处是欢声笑语。因为付出了辛勤劳动,大家对劳动成果也就格外珍惜,家属院里再也看不到乱扔乱倒、随地吐痰、攀折花木之类的行为,文明之风的吹拂使邻里更加和睦,生活更加美好了。
(本报记者李建民通讯员郭意琳康留国)(编辑: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