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烈振(1886~1964),字拱北,号本机,祖籍于都县贡江镇北门街。幼年聪颖,英俊特达,膺任法官,公正清廉,创办中学,遍地菁莪。毕业清京师法律学堂,历任赣州地方检察厅厅长、于水中学校长、江西省议员、河南省郑县地方法院正缺检察官、汲县法院首席检察官、西平县司法处主任、审判官、于都县明德中学校长。1947年主修了《于都城北罗屋塘易氏五修族谱》。重视教育,珍视人才,亲手在于都兴办了于水中学、明德中学,以中庸之道教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育人。为人至善、至诚、至仁、至真,德高望重,名誉乡里。至今于都县城内外盛传着他的佳话和轶事。
又据《于都易氏禄修族谱》记载,易烈振(1886~1964),字拱北,号本机,祖籍于都县城北门街。祖宏公之孙、鸿勳公第三子。幼年聪颖,英俊特达。膺任法官,公正清廉,创办中学,遍地菁莪。
1911年毕业京师法律学堂。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毅然加入由孙中山领导下的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共谋国事。学成返赣与刘宇山、张周垣诸先生首创虔州法政专校任教习,与刘槐森、欧阳萃、汤作贤诸君子响应武昌起义,光复古虔,推翻清朝政权,被推选为赣州地方检察厅厅长,任内政声蜚扬,口碑载道。
因目睹国家教育不振,文化落后,本着以法治国、以教育治国为理念,1915年辞职返乡办教育,被举为于水中学校长。上任后锐意发展校务,以宏作育。孙中山总理召开国会曾调查江西教育,当时公私立中学有17所,仅于水中学为国民党人所主办,当蒙嘉许,则显其功绩影响之大也。
1921年被选为江西省议会议员,荣膺新职,对本省兴革多所建树。翌年赣人治赣口号甚嚣尘上,奔走京华,奉时任大总统黎元洪召见32次,垂询尤殷,期间与黎争议所议之事之才华为众人所叹服。
后以厕身政途感宦海浮沉,念念不忘办教育之时之快乐,于1926年挂官旋里,重返于水中学。数年后,在门生故吏坚请之下,重出山林赴豫省,先后被任命为西平县司法处主任审判官、汲县法院首席检察官、郑卅地方法院检察官等职。
1942年与罗织秋等募捐集资4万余元,创办明德中学,校址设在于都县城西门外大佛寺,罗任董事长,自已任校长。当年招学生70余人,教职人员16人。1945年教职员2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人,专科毕业生11人,高中毕业生7人。1944年国民党政府援赣部队进驻学校,破坏校产。次年春,学校被迫迁入新陂中塅木行坝,秋,迁回县城。1949年夏停办。学校停办后,致力于易氏家族事业,1947年主修《于都城北罗屋塘易氏五修族谱》。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校理学士、历任江西省政府教育厅荐任督学、江西省立大余中学校长刘赵壁撰《拱北夫子六一华诞寿序》。娶丁氏生四子:继轸、继彰、继明、继蔚;续娶马氏生四子:继锴、继葵、继蓉、继荇;生九女。
纵观其一生,怀经纶之志,抱济世之材,胸怀大志,尝以天下为己任。毕生精力尽痒教育,春风桃李遍布宇内,致力法治甘棠,学用相济,平反庶狱案,牍风清迨。以中庸之道教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育人。为人至善、至仁、至真,德高望重,名誉乡里。至今在于都县城内外、广东省始兴县马氏镇高水村易屋,还盛传着他的佳话和轶事。
二、创办私立明德初级中学
民国初年,银坑河子背文人洪亿,与城内几个文人在于都县城屠宰场(现城关小学分部)筹办私立于水中学。民国2年(1913)正式成立招生,招收城乡绅士子弟。开办初,于水中学锐意进取,第一届毕业生刘赵壁(历任江西省政府教育厅荐任督学、江西省立大余中学校长)就考取了武昌师大,学校声誉良好,因此,外县来就学的学生曾达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洪亿、易烈振、朱佳城、丁荣棠、杨映隄曾先后任校长。
民国31年(1942)夏,易烈振、罗织秋、宋冶农、刘绍相、丘伯衡等募捐集资4万余元,并将原于水中学产业作为基金,在原明德小学(包括福田寺、今于都县委党校处)旧址扩建为明德中学。开办时,罗织秋任董事长,易烈振任校长。招2个班70余人,教职工16人,其中有陈表、李开棱、刘泗琨、郭扬烈等。民国35年(1946),教职工21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专科毕业生11人,高中毕业生7人。日寇陷赣时,国民党援赣部队驻校,竟将价值10余万元的建教室木材烧毁一空,图书仪器也多遭损坏。民国34年(1945)春,因国民党援赣部队进驻县城明德中学,明德中学被逼迁入新陂乡中塅木行坝上,借用中心国民学校校舍,校长易烈振,教师8人,学生40余人,其中五分之二是新陂人。因此学生减少,经费拮据,但教职工办学心坚,学校并未因此倒闭。该校首届毕业生升入高中的达60%。1945年秋迁回县城,到解放初期,因学校几经搬迁,实无力再办初中,复改办小学。
1949年夏,明德中学停办。从学校开办到结束,明德中学为乡梓培养学生不下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