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越秀区 > 正文

越秀山一百多年前曾是教育重镇和学术中心

2023/9/15 9:34:41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2-11-02

“越秀山边,有间学校,有个先生,骨瘦如柴......”,这首老广州小时候哼唱的童谣中的那间学校,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

时光的指针拨回清代中后期,粤秀山(今越秀山)南麓应元路曾先后出现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三大岭南官办最高级别书院,摒弃“应试指挥棒”,从提倡实学到实施通才培养策略,再到择师而从因材施教,这里不仅是当年的岭南文教重镇,还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之门,为国家向现代转型培养了大量的学术大家及风云一时的政治家。而在三大书院旧址上崛起的新式学校——广州市二中承继了应元路往昔的荣光,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课后时间,二中学生们在校园里弹琴唱歌。

学海堂

清代岭南最高学府

带动广州学术崛起

1872年前后,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全图图片来源:《粤秀文脉》

广州传统中轴线制高点——越秀山犹如一座雄伟的屏风,为千年古城藏风聚气,乃学子静心读书理想之所。近日,记者在广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李颖的带领下,沿着越秀山百步梯往上走数十级,来到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下,只见四周古榕掩映,木棉参天,往东二十米便是今日的二中校园围墙。“这里是当年的学海堂,当时为让开一株木棉树,两广总督阮元令学海堂偏开门。”在李颖的详细介绍下,二中的“前世”逐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学生可选择老师“专学一书”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是广州教育史上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份。粤秀书院大兴土木进行重修;珠江、羊石、穗城书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合并。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这一年4月,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城西文澜书院(今下九路文澜巷一带)创办广州书院发展历史标杆——学海堂。1824年,学海堂迁至粤秀山(今越秀山)办学。学堂不大,但站在学堂门口极目一望,远见百里,珠江波澜壮阔,三塔参差,风帆叶叶从远处狮子洋而来。全广州的确没有比这里更好的读书之地了,用阮元的话来说,这个地方最适合“养气”。

阮元画像(资料图片)

如果说阮元对学海堂的选址是用心良苦的话,那他对教育的改革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先锋派。在学海堂创办以前,广州已有不少书院,但几乎没有一家不是以帮助学生通过科考为目的的,学的也都是八股文,奉行的完全是“应试教育”模式。学海堂之名源于汉代大学者何休的美誉“昔者何邵公学无不通,进退忠直,聿有学海之誉”。“招生简章”在开篇就挑明:“首劝经史,而诗赋具备,唯独不授举业,专勉实学。”也就是说,注重经文史学之切实学问研究,不教八股。

在学海堂的课表上,经史、诗赋、天文、地理、算学、校勘、博物无所不包。学生对基础课程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从《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选》《杜诗》《昌黎先生集》《朱子大全集》中“择一书肄习”,深入钻研。这种“专课肄业生制度”类似于今天的研究生制度。用《学海堂志》里的话来说,就是“随其资性,任选一书,养其所长”。

学生甚至还有选择老师的权利,可以“于学长八人中择师而从,庶获先路之导”,以“成就后进,教育英才”。从摒弃“应试指挥棒”到实施通才培养策略,再到因材施教,学海堂可谓两百年前尝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先驱。

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阮元对自然科学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一般的书院是不开数学课的,只有最高学府国子监才开设基础算学课程。在学海堂,天文历算是与经学一样重要的课程,阮元还经常亲自考查学生。在他给学生出的一道考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远超同时代人的开放头脑。他问学生:“今大小西洋之法,来至中国,起于何时,所由何路?”在这里,阮元不仅要求学生给出西洋历法之来源的答案,还要他们给出详细的论证。难怪梁启超先生称阮元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具有科学精神的知识分子之一。著名学者钱穆说:“(阮元)实清代经学名臣最后一重镇。”

精英尽出门下各有真才实学

在当时,省会各大书院的山长(即院长)多以进士以上充任,不少还是颇具名望的名儒。而学海堂废除了山长制度,设立学长制度。学海堂首批八位学长由阮元亲自指定,从“学历”上看,功名最高的吴兰修等六人也不过是举人,赵均、曾钊只是贡生而已。八位学长虽然功名不高,但都精研经学,学术特长也各不一样,体现了“专勉实学”的学海堂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在学海堂历届55名学长之中,甚至还有仅为生员的邹伯奇。

不过,学海堂虽“不授举业”,但并非排斥科举,而是当时士子们所接受的多年教育中已经有充足的体现,没必要重复。

学海堂开办不到10年,阮元就调任云贵总督,离开了广东。他在行前做了一系列安排,从“学长联合治校”到将大笔资金付交当铺收利息支付办学经费,再到“研究生深造计划”,一一安排妥当。这些制度安排使学海堂顺利运行了80多年。

“领海人物,蒸蒸日上,不致为风气所囿者,学海堂之力也”。学海堂在清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清代考据学派的最高学府”。据统计,学海堂办学的80多年间,有著作问世的就有300多人,出版著作数千种。广州的学术圈也成为全国瞩目的人文盛地。“清代后期许多著名的学者文人、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几乎都与学海堂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广州市第二中学李颖、梁粱两位老师告诉记者,其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陈澧、邹伯奇、梁启超、胡汉民、朱执信等大家,众多学海堂弟子在各地办学和任教,引领了时代的教育改革。

陈澧画像(资料图片)

菊坡精舍·应元书院

“菊坡”走出东塾学派

“应元”士子殿试夺魁

学海堂之后,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相继落户粤秀山南麓,三大学府毗邻相连,一时间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制高点——粤秀山书香缭绕,文人墨客云集,成为当时广东省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

菊坡精舍:

学养深厚形成“东塾学派”

1867年,广东巡抚蒋益澧、盐运使方浚颐拨款将学海堂和应元宫之间的长春仙馆改造成书院,为纪念南宋名相崔与之(号菊坡),取名为菊坡精舍。菊坡精舍在全省招生,每期仅招生50人。可以入学的学生有三种:一是全省具有举、贡、赛、增、附、监资格者;二是粤秀、越华、羊城三所著名书院考取前列者;三是具有贤良正义品德、奇异才能者,可由各道、府、县核实保举。可见,它与学海堂类似,都是针对已经接受过相当教育程度的学人而开设的书院,可以说是集中了广东士子的精华。

蒋益澧、方浚颐商请陈灃出任菊坡精舍的山长。陈灃31岁时就被聘为学海堂的学长,长达27年之久。菊坡精舍创办时,58岁的陈澧已经是岭南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担任菊坡精舍山长长达12年,传承学海堂的实学办学宗旨,在菊坡精舍开设经史文学诸科,分题课试,每年30课,每课分题讲述,讲课既有针对命题的内容,又连带读书之法。他推崇顾炎武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和智育并重发展,以顾炎武所倡导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校训,引导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行为。

菊坡精舍承袭了专课肄业生制度,培养出新学派“东塾学派”的中坚力量——梁鼎芬、梁士诒、廖廷相、文廷式、于式枚、陈融等人。菊坡精舍也因此成为广东继学海堂之后的又一学术重地,与学海堂“后先辉映,粤省文风焕然改观”。

应元书院:

开办第一年就出了个状元

在菊坡精舍创建约两年后,又一所书院在粤秀山麓崛起。据《广东书院史话》载,广东布政使王凯泰来广州之前,广东在清代只出过庄有恭、林召棠两位状元。王凯泰认为广州山明水秀,灵气所钟,断不应只出两个状元,于是亲自在城中勘察,最后看中粤秀山。“应元”二字取“山川感应,多出状元”之意。当时广州已有粤秀、越华、羊城三大书院和学海堂、菊坡精舍等。1869年,王凯泰决定另辟蹊径,在菊坡精舍东边设立了一个专供举人肄业的书院——应元书院,专为解决一次未中的广东举人继续应试而经费不足的问题。《广东书院史话》称:“应元书院就是一所研究生院。”

同治十年(1871年)是应元书院开办后首个会试之年,一下子出了九位进士,其中五人入了翰林。梁耀枢成为广东清代第三个状元,“应元”二字果然“灵验”。

在应元书院,研究学问与培养状元并行不悖,王凯泰以阮元再传弟子为荣,设古学考课,注重实学,从书院走出来的人并非思想封闭、冥顽保守的腐儒。同治十三年(1874年),应元书院又出了12位进士,谭莹之子谭宗浚一举摘得榜眼。谭宗浚除精于学术外,还酷爱珍馐美味,经常自创菜式,烧、炖、煨、靠、蒸,运用得出神入化,著名的谭家菜就是他创制的,因此老饕们又把谭家菜称作“榜眼菜”。

光绪六年(1880年),谭宗浚回到广州,补为学海堂学长。他一面继续钻研谭家菜,一面著书立说,留下了《辽史纪事本末》、《希古堂甲文》二卷、《希古堂文乙集》六卷等巨著。光绪二年(1876年),应元书院又出了九位进士,其中戴鸿慈更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大书院优秀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令广州的书院进入一个重要的变革期:一在立足实际,空洞的玄谈之论让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实学问;二在“创新”,不仅在学术风气和方向上,且在教学体制等方面都有全新的面貌,“择师而从”的教学制度、因材施教的教学措施、自由研究的学术风气深刻影响了之后广东的书院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

二中蔚起

书院故址办起“市二中”

百年后校园书香更浓郁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粤秀山麓的这三间著名书院停办。不过,百年书香仍袅袅不散,书院旧址崛起了新式学校——广州市第二中学。

1930年市立第二中学挂牌办学

鸦片战争后,传统书院教育日渐式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下令各地停办书院,粤秀山麓的学海棠、菊坡精舍与应元书院亦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停办。之后,新式学校走上历史舞台。1921年,为了纪念民主革命家朱执信,执信中学创办,校址就在应元书院旧址,后该校迁往执信路。

继学海堂挂牌110年后的1930年,广州市立第二中学在文澜书院挂牌办学。徐甘棠任第一任校长(任校长之前为中大理科学长、广东通志馆馆长,后曾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广东现代美术教育的启蒙者和开创者胡根天出任教导主任。首届招生6个班,共190人。初中课程为公民、童子军、国文、外国语、数学、博物、卫生、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劳作、图画、音乐,共15门。1932年5月,学校迁入蓬莱路新校址,也就是现在广州市一中的校址。

1932年,广州市立第二中学增办高中,招收男女新生各一个班,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福建三明高考“豐收”的背后
突查龙华区深圳市艺术高中食堂半成品、留样等细节问题需整改
安溪湖头镇:让教育成为古镇发展的强支撑
最新图文
鹤壁市淇滨区探索教育扶贫模式丰富教育扶贫内涵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九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揭牌成立
广西手机报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