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天涯区 > 正文

从天涯社区到小红书:“附近”消失后,线上社区如何变迁

2023/9/11 11:18:35 点击:

来源时间为:2023-08-23

从天涯社区到小红书:“附近”消失后,线上社区如何变迁曾于里2023-08-2312:19来源:澎湃新闻∙思想市场字号

今年4月1日,天涯社区宣布停服,理由是“技术升级和数据重构”。但几个月过去了,天涯社区还未归来。人们纷纷感慨,属于bbS/论坛的时代也许已经消逝。

曾经风行一时的天涯社区

不过,线上虚拟社区依然存在,只是变换了形式。凸显“社区”特色的小红书,最近迎来了它的10周年。

从线下社区的“消失”,到线上社区的兴衰起伏(比如从天涯社区到小红书),构成了一部新世纪以来的社区变迁简史。

时下的年轻人更多经由线上社区联结彼此。只不过,再神通广大的线上社区,本质上都没有“附近”。人们仍然需要经由线下联结彼此、温暖彼此。

社区与“附近”的消失

平时说起“社区”这个词,我们对它的所指并不陌生。比如生活在城市里,我们所住的小区属于某个街道,某几个街道共同组成一个社区,某几个社区组成了行政单位中的“区”,几个区再组成“市”……

显而易见,这里的社区已经高度行政化,也有些狭隘化了。社区这个概念诞生之初,要比行政意义上的社区宽泛包容得多,包括线上虚拟社区之“社区”,也源自于社区的最初定义。

社区(Community)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提出,一般用以指涉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大家有着相似的价值取向,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相互之间存在互动交流,具有内在凝聚力,能够相互理解、守望相助。

借用学者严飞的相关论述,可以大致总结社区的三大属性:“空间性”(有具体的物理空间);“社会性”(彼此之间看见、倾听、交流,从而产生碰撞与联结,避免个体与他人、与社会“脱钩”);“情感性”(个体从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消除孤独无依的状态)。

人类学者项飙2019年提出后风行一时的“附近”概念,与社区具有紧密的联系,但“附近”在“空间性”上,要比社区更宽泛、更灵活。项飙所强调的“附近”,不仅仅是每个人身边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不同立场和背景的人们在生活常态下频繁相遇的生活空间”,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经常遇到的司机,菜市场熟悉的买菜阿姨,或者公司里的保洁大叔……他们都是“附近”的一部分。“附近”的价值,与社区的“社会性”联结和“情感性”认同殊途同归,即项飙所谓的“看见陌生人,看见附近,看见自己,看见社会。这个看见,是存在的一个基础,是生活的一种能力”。

纪录片《最美不过菜市场》(2020)剧照

然而,也诚如项飙所描述的,“附近”在消失、社区在消失。如果问当下的年轻人关于“附近”的信息,比如年轻人所在这个小区、这个城市里面,社会意义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与周边的菜市场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大概会觉得无聊、或者一无所知。“因为他觉得重要的是要超越这个东西。他觉得我要考一个大学,所以他对怎么样考大学,他对世界排名非常清楚,然后托福、GRE怎么考,他对那个系统他会非常熟悉。”当年轻人都想着怎么去成功,怎么去“超越”,他们也就对“附近”漠不关心。

至于“附近”为何消失,项飙谈到了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力量,让一切都即时化、效率化了,就像在这个手机点一点就能买菜、买外卖并送货上门的时代,年轻人对“附近”很陌生了,“他把我们本来肉体直接感知意义的那个附近一下子转化为数据化的一个附近……然后会带来一种新的方便感,我要什么马上来”。

也应该强调的是,年轻人追求效率背后,不仅仅是技术的作用,也是生存所迫。在这个不断内卷的快时代,疲于奔命的年轻人同样活在“系统”中,很多人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附近”。

如果说,技术与生存所迫让年轻人无暇去接触“附近”,那么,社区的高度“行政化”,则让年轻人失去社区参与的兴趣和机会。比如社区里的居委会,按道理说它是居民自治组织,应该自下而上、具有自我组织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居委会80%的工作内容是承担政府各职能部门或派出机构指派的行政任务,居委会的功能和管理也渐渐行政化了,社区变成自上而下的“类行政”区域。

时下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社区居委会在哪,也不熟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对于居委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一无所知,无参与,无兴趣。这时,当“附近”消失、社区只剩行政化部分,它们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

天涯:pC时代虚拟社区的起伏

作为社会人,人们或多或少渴望进入一个社区,渴望与人发生交流与联结。在互联网逐渐普及之后,线上的虚拟社区也应运而生、自由生长。

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的概念衍生自线下的实体社区,其指涉的是,互联网中呈现出来的“类社区”现象,人们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线上社区,网友在社区里聊情感、说事业、谈八卦,在此获得了社区的“社会性”联结和“情感性”认同。

国内最早的虚拟社区,是70后、80后更为熟悉的bbS(bulletinboardSystem),很多时候它都与论坛(forum)通用。bbS又称“电子公告板”,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告板上发布信息,信息传播“多对多”,网友可以浏览帖子,也可以跟帖讨论,人与人的交流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新世纪前后是bbS的黄金时代,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猫扑等论坛影响力很大,是pC时代(以电脑、笔记本为主要上网媒介的网络时代)的话题中心。这其中,以天涯社区最具代表性。

创立于1999年3月的天涯社区,是一个综合性论坛,在不少关于天涯社区的论述里,评论者会将它称呼为“草根”论坛。这是对天涯社区最大的误解。从诞生之日起,天涯社区就带有非常鲜明的“精英”属性,这也是pC时代虚拟社区的普遍特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初始阶段,有条件上网的人数非常之少,他们大多是具有高学历的精英知识分子。根据第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1999),截至1999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数总共才146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400万。可想而知,此时上天涯论坛的人少之又少。报告也统计了用户的文化程度,高学历为主。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人群仅占2%,大专学历比例27%,本科学历48%,硕士、博士及以上的占比为11%。

天涯社区诞生的1999年,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学历分布

新世纪之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向下扩散的趋势非常明显。2008年是天涯社区比较辉煌的阶段,注册用户人数也突破2000万。此时的天涯涌入了更多草根,精英属性有所淡化,但它仍然是一个具有强烈人文色彩、以知识阶层为主的社区。根据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08),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53亿,而论坛/bbS位居当年排名第九的网络应用,访问规模达到9822万,发帖规模为5931万。相较于彼时我国的人口基数,论坛/bbS的渗透率并不高,占比为7.4%(发帖的渗透率仅为4.44%)。虽然随着互联网下沉,用户普遍学历降低,但2008年时,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用户占比还是遥遥领先(70%),初中及以下学历为5.9%。

可以说,pC时代的线上虚拟社区,本质上是以知识阶层为主体的精英小众社区。很多文化名人成长于天涯论坛,比如宁财神、当年明月、天下霸唱、紫金陈、十年砍柴;当时很多重大的社会新闻,天涯论坛都是重要的策源地。2008年天涯社区创始人邢明在一个采访中说,“这几年60%以上的网络事件、网络名人都是诞生于天涯……天涯有很强的媒体属性。”

诚如前文所言,任何具有凝聚力的社区,一定具有满足用户“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功能。对于彼时的知识精英阶层而言,他们在天涯社区着一些相似的价值观,比如“媒体属性”的监督能力,比如“围观改变中国”的美好诉求。天涯社区由此成为知识阶层的精神家园和乌托邦。

遗憾的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论坛为代表的虚拟社区很快就萧条了。2009年3G元年开启,2013年4G元年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轰轰烈烈到来,媒介更迭的速度太快,pC时代的论坛根本打不过高互动、即时性、多元化的新兴社交软件。

天涯社区没能逃过冲击。一方面,精英在流失。精英阶层完全可以在博客、微博等平台进行表达,更关键的是,博客、微博是更具个人化的“媒体”,平台本身是一个“大而无当”的社区,精英自身的领地(比如他的博客、他的个人微博)也可以成为一个以他为绝对中心的“社区”,聚拢的是仰望他、崇拜他、赞美他的粉丝,大V所能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更为强烈。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继续下沉,大量新用户涌入,各种平台型社交软件崛起,互联网的权力中心和话题中心早已发生了转移。2015年,登陆新三板的天涯已日薄西山、艰难挣扎,陷入很严重的亏损状态。而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即时通信、博客、微博等如火如荼,论坛/bbS在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中已经滑落到第16位,用户规模为1.2亿,网民使用率仅剩18%,远低于博客的71.1%和微博客的30.6%。

论坛/bbs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速没落

一个社区中最重要的是“人”,当一个个人离开社区,社区中说话的人少了,交流的频率和质量直线下降,人们也很难从社区中获得交流和联结,这个社区就走向没落了。西祠胡同、天涯社区等相继关闭。

小红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区运营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pC时代的论坛萧条了,另一些虚拟社区崛起了。b站、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兴平台型媒介,本身也形成了无数个细小的社区。在这些社区中,人们也能够满足“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吗?

很难。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些平台型的社交软件,无心于社区的运营,它们并没有在社区上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如果说,社区用户更注重的是,社区中的“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一样的发声机会——在bbS时代,无论你是意见领袖还是刚注册的新人,你们在论坛中发布一个新帖的曝光率理论上说是一致的,哪怕你的帖子沉下去了,你也可以自己顶帖让更多人看见、让其他人跟你交流;而这些平台型社交软件,则倾向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话语权”,只有头部用户拥有更大的发声优势。比如抖音采取的是中心化的流量分化,基本围绕头部用户展开,注重打造爆款,新人发布的内容曝光率很低,互动性很差;至于微博的流量曝光,取决于关注你的人的多寡,普通人的曝光机会与他的粉丝数几乎是正比的……普通人在社区中的能见度很低。

小众的豆瓣小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论坛活化石。豆瓣小组保留着传统bbS的信息呈现方式,也聚拢了一批忠实用户,只不过豆瓣的很多小组有鲜明的兴趣标签,“圈层化”明显,比如非小组成员不能发言,而要想成为小组成员又需要一定的门槛……

不少豆瓣小组不接受入组申请,是非开放、圈层化很明显的“社区”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年代,

[1] [2]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安踏希望班研学营奏响时代新青年最强音
晋城市2023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公布
2020年黄石市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最新图文
突查龙华区深圳市艺术高中食堂半成品、留样等细节问题需整改
单骑走千里只为送温情
我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资格分数线划定-十堰晚报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