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叙永县 > 正文

37年初心育“新苗”桃李开遍乌蒙山

2023/8/5 9:36:38 点击:

从30平方米的土坯房到30000多平方米的大楼房,从8个幼儿到1700多名中小学生,从1个人到162名教职员工,孩子们口中的“李妈妈”变成了“李奶奶”。在磅礴的乌蒙山深处,延续了37年的“爱的教育”已让近万棵“新苗”枝繁叶茂。

“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60年前,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摩尼一带民间流传着“李家的票子、陈家的房子、林家的儿子”这样一个说法。李修会家庭条件优越,高中毕业后回到小镇。如果按传统的人生轨迹——相夫教子,她理应过上安稳宽裕的生活。

家住在川天公路边上,李修会时常看到村里一群五六岁没上学的孩子用竹竿当马骑玩游戏,一不小心就摔倒在公路斜坡边的深沟沟头,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只剩下两只忽闪忽闪的眼睛。十里八村的乡邻往往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李修会明白,这是因为贫穷和落后,只有教育才能彻底改变。

1986年7月,在家人的支持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李修会租用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在摩尼创办了叙永县第一家私立幼儿园——新苗幼儿园。“娃娃就是新世纪国家的幼苗,需要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健康成长。”首批8名娃娃进园,半年后新苗幼儿园有了41个孩子。

“如果爸爸妈妈打架了,你要给告诉他们老师说要团结,不能打架。”“如果大人说脏话了,你要告诉他们老师说要文明,不要讲脏话。”

当年22岁的李修会,清秀的头发扎成两根麻花辫子,喜欢唱歌跳舞的她,既当园长又当阿姨,既当老师又当爹妈,教会了孩子活泼大方有礼貌。

“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差,要给孩子们一个家!”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李修会时刻不忘自己1987年入党时在党旗下许下的铮铮誓言,“孩子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健康还是残疾,我们都不抛弃、不嫌弃、不放弃,我们要给孩子勇气和鼓励。”

“五姐,麻烦你帮我教育教育孩子,我们才好放心出门打工。”2001年冬天的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村民黄正和揪着孩子衣领来到学校找李修会。

“我怕派出所三天两头喊接人,挣再多的钱都没得用。”黄正和夫妇常年在外打工,儿子跟奶奶一起生活。读二年级的儿子竟然学会用刀片去撬别人家的房门,被送进了派出所。黄正和从外地赶回来,央求李修会把小学办起来,帮他管孩子。

在当地,有很多人像黄姓夫妇一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变得越来越多,他们或是被寄养,或是被隔代抚养,很多留守儿童因没人管变成“问题娃娃”。“能否把放学后的孩子照管起来?”看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李修会很心痛,心底一个声音告诉她:要给孩子们一个家!

2002年,李修会正式创办了新苗实验小学,一所留守儿童占比90.5%的民办寄宿制学校。可是,办学的艰辛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由于父母的反对,终止了对李修会的资金支持,李修会只得把多年的积蓄都投进来,再东挪西借凑资金,终于筹措了170万元启动校园建设。

为了节省开支,李修会拉着丈夫、带着老师,一边教学一边肩挑背扛,一点点进行建设。由于后续资金不足,学校的整体建设花了2年时间都没能完工,教学楼一度险些成为烂尾工程。最困难的时候,负债高达100多万元。丈夫睡在楼梯间一块木板上,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而李修会因为沉重的压力、长期过度操劳和营养不良导致严重贫血需要手术,却连住院费都是向朋友借来的。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李修会不断地告诉自己:“为了这些孩子,也为了家长的信任,即使办学再艰辛,也一定要先把教学楼盖起来!把所有的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养,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不管放月假还是放寒假,回家就是回新苗,大李老师就是我们的妈妈。”李修会用爱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为数百名家庭困难的孩子减免学杂费、生活费,主动接纳被父母抛弃或父母服刑的失亲孤儿及残障儿童等,为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免费提供生活、医疗、教育等全方面服务。

在李修会的带领下,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注重内涵发展,培养思想好、学习好、行为习惯好的“三好”学生。所担纲的科研课题《“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差”——边远山区九年制留守儿童学校“一三五七”德育工作体系》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一等奖;带头撰写的“立德树人”案例《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差》荣获全省一等奖。

“无论成功与失败,我走过这条路……”

1988年6月,地里的玉米将熟未熟。学生何勇的母亲找来地里唯一能煮着吃的玉米分给兄妹俩。5岁的何勇舍不得吃,想把自己的半个再切成俩小半,结果左手食指被切下一小截。“我的玉米要给李老师留一半。”看着孩子母亲用草纸包着切下的手指,浸染的血迹刺痛了李修会,她和何勇含泪将手指埋在幼儿园的小桃树下。

“李老师,教师节快乐!”李修会想起幼儿园办学后的第一个教师节,班里41个娃娃每人凑一块钱,给自己买温水瓶、床上用品等作为节日礼物,几名家长站在教室门口齐声感谢。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让李修会不忍心离开,毅然决定把幼儿园办下去。

“大姐,我求你把中学办起来吧!”2011年3月的一个大课间,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家长李昌齐,在教学楼走廊上恳求李修会。这一次,李修会一连几个“不得行”拒绝了。

前些年她患子宫肌瘤差点大出血,造成生命危险;长期操劳出现持续的头晕头痛,需要每日用药物来治疗;每天在校园里来回几万步,走得双脚膝盖已经变形。

事隔两个多月,李昌齐又来找她:“大姐,请你一定要帮忙继续把娃儿管起。”说话时,这个30多岁的男人眼圈泛红。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性情暴躁,眼看就要小学毕业,李昌齐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办还是不办?”失眠的夜,李修会开始思考。这些年,疏于对家庭的照顾,儿子4岁时得了病毒性脑炎半身瘫痪,抱着药罐进学校、上考场。作为母亲,她想多点时间照顾儿子。但李昌齐那焦虑、无助的眼神又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不同意。”这一次,李修会的丈夫也持反对意见。他觉得妻子太累了。

“还是办吧!儿子毕业后已回到新苗教书,一家人能彼此照顾。10多岁的学生到了叛逆期,中学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最终,李修会说服了丈夫。2013年9月,新苗实验中学创立。

从“被逼”办小学到“求着”办初中,李修会心里深知,“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爱有加、社会各界的信任支持和全体教职员工舍小家顾大家的团结奋斗。”

“比8分钟还要感人,还要真实!”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地处川、滇、黔三省接合部的叙永曾一度成为毒品泛滥的重灾区。回忆起往昔身边的亲人因毒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李修会仍然感到揪心的痛。

“李老师,我家强强走了,都是吸毒害的。”2010年冬天的一个早上,强强母亲牵着强强的儿子来上幼儿园,老人抱着李修会的双脚跪下去,嘶哑的声音撕心裂肺。看着眼前的孩子,李修会眼前清晰浮现出强强在自己班里上幼儿园时聪明乖巧的样子。那一刻,她心痛;那一刻,她对毒品深恶痛绝。她下定决心要开展禁毒教育,不管付出多少心血绝不让毒品踏入校园半步,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让孩子们远离毒品、健康成长。

每天一次禁毒大课间活动、每周在升旗仪式上宣誓、每月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含禁毒知识的信等“十个一”禁毒活动,以“小手牵大手”的模式,用“生命关爱生命,生命呵护生命,生命成就生命”教育理念,润物无声地教育人、感化人。2011年,新苗实验学校成为叙永县留守儿童毒品预防教育基地。

“谢谢你,有生之年,我还能等儿子出来。”因儿子涉毒入狱的六旬老人王阿姨,害怕孙女再走父母的老路,把孙女小丽送到新苗学校。李修会减免了小丽就读小学和初中的学费和生活费,还定期安排孩子和狱中的家长通话通信。由于成功戒毒表现良好,小丽父亲已由无期转为有期,只有10年就可以回家了。

“比8分钟还要感人,还要真实。”新苗实验学校禁毒教育8分钟视频在国务院办公厅禁毒工作会议上播放后,省纪委有关领导实地暗访调研禁毒教育后表示。

如今的叙永县,中小学校师生对预防毒品知识的知晓率达到100%,在校学生新增涉毒人员为零。新苗实验学校也在李修会的带领下,先后获得“全国毒品预防教育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李修会也将禁毒预防教育带出乌蒙山,去北京、江苏、贵州等多地经验,被评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李五妹,你都60岁的人了,该休息了。”众多关心李修会的亲人和朋友都劝说她。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的任务还没有完,直到脚走不动了,嘴说不出话了,眼睛看不见了。”李修会回答。

立春刚过,新的学期刚刚起头,铃声响起,师生走进教室共育“新苗”。

在新苗校史陈列馆里,一张张“全家福”上,孩子们密得像春草般生机勃勃;在料峭的校园里,春芽初发,相信过不了多久,花香满园。(郑云霞、陈兴)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顺庆区教研室、南充高中伍应海名师工作室、西华师大附中物理组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泸州龙马潭:“花式”开学第一课让新学期元气满满
长沙市明德中学校长范秋明接受组织调查
最新图文
泸州龙马潭:“花式”开学第一课让新学期元气满满
长沙市明德中学校长范秋明接受组织调查
武汉街头有个18岁的“环卫”小伙真相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