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县域经济发展,“郎溪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发展范例。从经济基础薄弱的农业小县到工业开发县的转型飙进不过十余年间。
这十余年,也是当地教育快速发展的十余年。郎溪将教育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思考、谋划。这方“教育洼地”快速崛起历程,从县中郎溪中学(下文简称“郎中”)的发展中可见一斑。
整合重构:“县中”破局发展
县,勾连着城和乡。教育,作为县域公共服务的重要构成内容,关涉县域民生之重。县中,作为基础教育“龙头”,其发展质量备受关注。
“学校教育好不好,老百姓会用脚投票!从把孩子送出去到愿意留下来,这是最直观的认可。”提起郎中的发展变化,校党委书记雷宗靓言语质朴有力。
从“吊车尾”到“跨前列”,提到郎溪中学的发展历程,现任校长杨德云用“不容易”三字概括。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当地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郎溪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是从“逃离县中”开始的。大量优质生源流入周边城市,让郎中本就艰难的处境雪上加霜。
1998年,杨德云从师范院校毕业,入职郎中成为教师。当年郎中高考本科达线学生仅4人,而往前的年份文理科本科上线人数要么交替“光头”,要么一起“光头”。
“只有干好,才能好干,那时候郎溪人更愿意把孩子送出去上学,连郎中的老师也不例外。”回忆往昔,杨德云频频蹙眉。
2006年,郎溪中学“打着欠条”通过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成为宣城市乃至安徽省较晚一批“省级示范高中”。而在全省2006年度县域经济考核中,郎溪县在动态十佳县考核中处于第五位,在全省综合十强县考核中郎溪县处于第17位。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落差不言自明。
新世纪以来,郎溪县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在考虑规模效益和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基础上,审慎推进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高中进城、初中进镇、联村设置完小、乡镇设立1所中心小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和效益。
在此背景下,整合县域高中教育资源、占地200亩的新郎中于2011年应运而生。从“历史0清北”到七八年间培养出10余位清北生,这所县中近年来凭着快速提升的办学质量和成果,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和关注。
郎中的发展历程,无疑是郎溪教育崛起的缩影,为新时期县中教育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值得参考借鉴的“郎溪样本”。
转型升级:不止于硬件环境
公立高中融合重组,使得骤然扩大的郎中同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此外,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扩招,让新郎中这一“混合部队”成为“新熔炉”。
师者为范,树己树人。时任校长、现任校党委书记雷宗靓看来,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为重塑学校的精神内核,他提出“爱校尽责,崇干尚教,精诚团结、追求卓越”的“郎中精神”。
与其被时代洪流载负着往前走,不如主动参与其中、扎根其中。2016年,郎中引入智慧课堂试点应用;2022年初,依托宣城市“智慧学校达标提升项目”,推进智慧教育应用探索,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雷宗靓认为,教育数字化不是思辨性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校情学情的应用模式,与其坐而论,不如起而行!
智慧教育全校覆盖之后,学校内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有序组织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同时,郎中积极参与宣城市“人人过关”实操考核。为推动智慧课堂常态化深度应用,学校将智慧课堂应用纳入考核指标,并定期组织开展智慧课堂公开课,鼓励教师参与市级智慧课堂优质课比赛。
针对新技术应用,郎中提出“精细管理、精准考练、高质教研、高效课堂”的方针策略,稳步探索智慧教育融合应用。引导师生适应新型教学方式的同时,严防“为用而用”的“工具至上”不良倾向。
回望过去,新郎中的快速发展背后不仅仅是县域经济振兴,更与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密不可分。
53岁的孙国平一向热衷于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喜欢新鲜事物,前些年翻转课堂比较热的时候,我也在尝试这种教学模式。不同时代的课堂一定要体现时代的特征,不可能永远是一根粉笔一本书。”
在他看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教育的硬件条件逐渐趋于均衡,差异更多体现在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水平。
智慧课堂入校之后,孙国平“尝鲜”应用。他喜欢使用电子课本功能,知识重难点,随时圈划,师生同屏可见。课程教学立足课本,“吃透”课本。此外,他习惯于将课程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学术论文以及前沿观点,植入到电子课本中,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思辨能力。
相较于这些,孙国平更看重系统中的学情数据,从班级实际学情出发,设计课程,并根据当堂学情及时调整授课重点。
“智慧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好的,它能够让老师看到学生的全貌和全貌的学生。”
关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孙国平也通过课堂互动数据关注内向寡言的学生,针对薄弱点及时答疑解惑。
“尤其是课堂上开放式的话题讨论,这种‘发帖式’课堂互动可以记录学生的所思所想,老师可以为精彩的观点点赞,学生也可以互相学习、点赞。”
从教近30年,孙国平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新变化深有感触。
“更开放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课堂更加丰富生动、精准高效,也不断推动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要求。”
奋起背后:关注人的成长
育人先育己,立德先立人。在雷宗靓心里,教育的成功在于“人的成长”,教师和学生一样重要。“全力促进教师的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郎溪中学以此作为学校的发展路径。
“教师有幸福感,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学生、面对教学。”在雷宗靓看来,“爱”才是学校教育最大主题。走进郎中,不难发现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在方方面面。
“不考勤”的考勤制度、“不坐班”的坐班制度,弹性之间承载的是爱与关怀。而宽松的管理制度之下,教师自主自愿为学生教育而尽责尽力,则彰显着爱与责任。
不以制度管人,而以文化育心。在雷宗靓看来,人的成长,才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
青年教师王文的成长,与新郎中的快速发展同向而行。2011年,22岁的王文放弃研究生入学资格,站上郎中讲台,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开启了与新郎中共同生长的历程。
生于乡村,经由县中教育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读书改变命运”是她成长经历的简明注脚。姐姐为减轻家庭经济重压,选择辍学,将读书的机会让给自己。于是,“办一所免费的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曾是王文的人生梦想。
从师范院校毕业回到家乡郎溪,家乡的教育面貌早已发生变化。在学生身上,王文总能看到曾经的自己。
不同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政府财政对教育投入,“有学上”早已不再是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上好学”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2016年,郎溪县启动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项目试点工作,王文所教的班级正是试点班级。依托智慧课堂,王文尝试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录制“定制化”教学辅导视频,让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不同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通过针对性微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提升薄弱项。”
这代学生成长在互联网及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方式也要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王文一直坚信:与学生一起成长,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与学生一起进步,才能成就老师。
合理应用智慧课堂这一新工具,充分发挥其工具效能的同时不扰乱课堂节奏,这是王文探索的重点所在。在系统中各类教学功能的支撑之下,抽象的知识直观、具象地呈现,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也在显著提高。
“数学教学中那些空间想象,尤其是立体图形中的线面关系,语言一遍遍描述,不如打开系统里的三维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遍,通过缩放旋转,动态又直观地观察学习。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单个知识点,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快速提升。”
2019年,王文获评“宣城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当年高考,其所执教的班级表现优异,以高达100%的一本达线率,实现“低进高出”的逆袭。
“每一届学生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沟通方式。”而智慧教育直观呈现学生学情数据,帮助教师了解班级学情与个体学情,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立于讲台12年,王文依然自视为“新人”,需要与每一届学生共同成长。一起成长的,除了业务能力,还有年少时的梦想。
从教以来,王文一直留意资助班里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她的影响下,由身边亲友和学生家长构成的资助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写在最后
伴随剧烈的城市化进程,社会资源快速涌向城市,导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别化。而信息化、数字化进程之下,时空边界不断被打破,优质资源均等化流动成为可能。如果对郎中的快速崛起历程投以鸟瞰式的一瞥,不难发现其发展与县域经济振兴、教育信息化进程密不可分。
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社会结构之下,郎中人应时而动,适时而谋,积极推动以物为主体的硬环境与以人为主体的软环境不断转型提质。
县中发展牵系着县域内学生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及社会阶层代际流动可能性。作为郎溪唯一的公办高中,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始终抱持审慎之心,稳中求进,进中求精。
如今,当地人不出郎溪,也能享受到优质的高中教育。而每年夏天,郎中都会是当地人争相谈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