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记者贺波通讯员顾振卿谢夷珊刘军海
金色7月,又一个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北流市高考上一本线466人,比去年增45人,上二本线1886人,比去年增193人,上三本线3025人,比去年增293人,首次突破3000人大关。其中,北流高中考生何志杰以总分687分被清华大学录取,陈业懂被北京大学录取,全市考上全国十大名牌大学考生31人,是恢复高考以来考得最好的一年。中考成绩也名列玉林市第一,其中全科A+人数达65人,居玉林各县(市)区首位。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蕴含着该市市委、政府对教育的希望和重视,更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亦昭示着北流教育实现了新的跨越。
花钱办教育
为建设教育强市,北流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建立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市财政优先拨付教育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资金,并通过吸纳民间资本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
近3年来,全市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6500万元。其中,投入北流高中的建设资金3000万元,新增校舍2万多平方米;2006年以来,全市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59个,投入资金1568.89万元;今年实施校舍维修改造项目50个,投资1487.34万元,将于9月份竣工验收。今年,该市财政还投入专项资金360万元,学校自筹100多万元,发动单位、社会各界帮扶130多万元,开展校园“三化”建设、消除D级危房以及将b级、C级危房加固维修。该市供电公司捐助新圩镇下坡小学10万元,房地产管理所捐助清湾镇明瑞中学2万元。市政府还无偿划拨位于市中心的30亩“黄金地”,投入1200万元,建设南园明德小学,解决城区小学的大班额问题。在现代教育装备配置方面,2005年,投入150万元建起22个“广西乡镇现代教育资源中心”;2006年,投入1200万元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建立33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267个卫星教学收视点、42个计算机教室;2007年市政府又划拨350万元用于购置图书、仪器、电教设备,并划拨200万元购置电脑。在今年开展的“捐图书、办实事”活动中,全市捐赠的各类图书达15.46万册。全市中小学校的各功能室及教学仪器设备齐全,达到二类、三类标准。
该市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的超前决策,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目前,全市D级危房全部消除,b、C级危房全部得到加固维修,全市新增校舍面积10多万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5.61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7.26平方米,各村完小以上学校均有校门、围墙、运动场、升旗台等配套设施,中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全市有7所高中通过自治区普通高中等级评估,其中5所被评为一级高中。北流高中以坚实的办学条件于去年被评为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北流市幼儿园于去年荣获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称号,多所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学校。
管理出质量
素质教育,管理是关键,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北流市以“办规范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为目标,以新课改为契机,大力抓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全面实施《北流市学校常规管理细则》,结合实际制订了校园管理、质量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安全管理常规,实施了一系列关于教学常规、量化评估、成果奖励、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长建设年”、“等级学校建设”、“和谐学校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形成了“民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全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小学毕业素质检测成绩、中考成绩、高考成绩连续多年走在玉林市前列。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该市深入实施校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教师招聘、继续教育和管理等工作,以事业凝聚人才、以工作培养人才、以待遇留住人才。近年来,全市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从大中专毕业生和代课教师中招聘公办教师4500多名,其中从代课教师中招聘2500多名,北流高中还招聘了2名硕士研究生。
与此同时,通过走出去学习深造,请名家名师进来培训,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开展传、帮、带和送课下乡等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今年,在桂林市北流同乡会的帮助下,邀请广西师范大学专家对全市中小学校长进行“教学管理新理念”培训。还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和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措施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全市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目前,全市共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80人,中级职称3389人,有“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培养对象4人,b类培养对象17人,C类培养对象150人,国家级培养对象2人,各类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均为玉林市7县(市)区最多的。
阳光满校园
为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能顺利上学,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北流市成立了奖学助学协会,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等政策,构建了奖学助学的长效机制,让温暖的阳光洒满校园。目前,已收到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资金1070万元。
为把“两免一补”落到实处,该市财政对配套资金足额落实并在贫困学生的界定和资金发放过程中实行“阳光操作”。2004年全市共有37745名学生获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金额达到132.8万元;2005年全市有31948名农村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金额达564万元;2006年共有213962名学生享受了免杂费补助3725万元。今年6月初举行的春季学期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共向4360名贫困生发放寄宿生活补助和助学金35.60万元;6月25日,向全市1983名在校开膳的边远山区贫困儿童发放生活补助9.915万元。
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上学,该市对贫困生除补贴路费外,还根据家庭贫困程度,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分为三类,分别给予每生3000元、4000元、5000元不等的一次性补助。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学生,每人奖励10万元;被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10所重点高校录取的学生,每人奖励2万元。全市今年安排奖学助学金140万元。
该市还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的上学做好安排,让他们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千帆竞过,百舸争流。几年来,该市先后荣获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示范县(市)、全区国际扫盲年扫盲先进县(市)、全区教育系统学会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