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高中网 > 宿迁市 > 正文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3/7/24 17:15:06 点击:
争取省和苏州市对我市教育发展的支持。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各个时期提供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水平和职业自豪感。

坚持服务导向。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化思维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更好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注重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教育结构明显优化,资源供给更加丰富,教育更加公平优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稳步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初步培育形成高质量宿迁教育新体系,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苏北平均水平。

——教育体系健全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十五年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更加科学,职业教育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市域高等教育规模总量扩大和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优化。

——教育保障公平充分。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各类教育资源缺口基本补齐。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充足,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在90%以上,市、县(区)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大幅提升。特殊教育和扶困助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入实施,教育进一步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本源,学校内涵发展持续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完善,青少年文明素养、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实践本领、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建立。教育选择更加丰富,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

——教育生态更加优化。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加快,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健康“五项管理”全面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成效明显,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不断规范,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教育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基本形成。

表:“十四五”宿迁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8.60

98

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81.40

85

3.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比例(%)

89.86

100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9.80

99

5.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60

75

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1

65左右

7.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3

10.80

8.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91

93

9.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

60

70

10.中小学、幼儿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

28

35

11.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62

75

12.省级智慧校园建设达标率(%)

57

75

13.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

19.75

25

14.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

两个逐年只增不减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到2025年,全市创建立德树人示范学校100所,建设省、市级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个,培育市级思政育人特色学校100所。

1.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树立课程育人理念,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落实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为师生上思政课制度,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思政教师全员轮训计划,提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类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校团、队活动,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健全大中小幼纵向衔接、课内课外和网上网下横向贯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形成学段衔接、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的思政教育体系。

2.加强体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严格落实基础教育体育课刚性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突出体育培养的重点,全面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推动体育教学改革试点,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路径,推行“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强化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运用。深化体教融合工作,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训练“5621”计划,普遍建设校园体育俱乐部。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降低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培养学生健康观念、知识和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

3.推进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探索学校美育评价改革,完善美育教学体系,配好专业师资,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感受美、发现美、践行美的素养。遵循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制定各学段的美育培养目标。探索落实“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合拓展书法、篆刻、舞蹈、戏剧(戏曲)、影视、雕塑、摄影等美育课程。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创建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丰富艺术教育活动形式,以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教学和艺术活动为载体,提高艺术教育普及度,建设精品艺术社团,鼓励学生更多参与文化节庆活动。建立健全有序衔接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专栏1  体育美育高质量发展计划

建立健全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到2025年中考体育成绩权重不低于中考成绩总分的10%。积极打造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十四五”期间创建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园)100所,每所学校至少培育2个品牌体育俱乐部。深入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增加美育占中考成绩总分的权重。“十四五”期间创建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所以上。

4.加强劳动教育。构建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学生家务劳动,开展多样化社会劳动实践,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劳动教育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立德、涵情、益智、增能、健体、育美”的积极作用。推动实施中小学劳动周活动,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走进军营、深入农村开展多样化社会劳动体验活动。大力开展中小学“百千万”劳动实践活动,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综合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在劳动中激发创新创造力。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措并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学生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配齐专兼职教师队伍,开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及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满足学生咨询和求助需求。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加强重大疫情、重大灾害、重大变故等特殊时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加强家、校、医结合,将心理健康指导作为家长学校必修课,畅通心理危机和精神障碍学生医疗转介通道,建立医教合作、警校合作、社会协同等工作机制。

6.推进法治、生态文明、网络文明、科技和国防教育。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持续开展全市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和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活动,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提升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以生态文明为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课时要求,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利用科普资源助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深化学校国防教育改革创新,拓展丰富学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

7.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市、县(区)、校三级家庭教育服务网络,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家长指导平台,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注重言传身教,传承良好家风,密切家校合作。推动教师家访制度化、常态化。强化全社会支持教育的理念,完善社区、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教育、履行教育责任的政策体系,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

(二)实现各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持续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普惠、优质发展的原则,着力补短板、提质量,积极创建国家和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非营利性民办普惠园,规范发展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形成公办为主、民办非营利性为辅、营利性为补充的学前教育体系。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98%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继续保持在85%以上,优质园覆盖率达90%以上。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加强0-3岁家庭教育指导,积极提供多种形式的科学育儿指导和服务。

巩固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成果,新投入使用的小区配套园一律举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坚持新建幼儿园以公办为主,优化办园体制结构。大力实施公办优质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推进公办优质幼儿园通过承办新园、举办分园等形式,拓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扶持发展非营利性民办普惠园,在政府奖补、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等方面按规定享受优惠支持。规范发展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取得的合法办园收入主要用于保教活动、保障教职工待遇、改善办学条件,收益比例原则上不超过办园成本的15%,坚决遏制高收费获取高盈利的行为。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不低于省定标准。加强学前教育师资建设。按“两教一保”配足配齐保教人员,探索公办幼儿园增加编制、实施备案制、推行聘用制等多元化的用人机制。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课程游戏化项目,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坚决扭转和治理“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贯彻执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非遗进校园文脉永传承保亭举办黎族竹木器乐进校园成果汇报演出
海南本土课程:意趣多韵味长
玉林市普通高中招生投档分数线公布
最新图文
玉林市普通高中招生投档分数线公布
全省文理科前50名6人出自惠州一中
重庆市涪陵第十八中学校:吹响课堂改革号角唱响教育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