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乌拉特前旗农村教育按照”抓管理、保稳定、德育为先,抓素质、保质量、教学为主“的方针,以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建设标准化学校为龙头,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创新,下大力气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努力提高农村牧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效比较显著。
一、乌拉特前旗农村牧区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乌拉特前旗共有农村牧区各级各类学校39所,其中完全小学24所(包括1所民办小学),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教学点4个。在校生11311人。有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2120人。1999年10月乌拉特前旗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两基“达标验收,2002年5月通过自治区”两基“巩固提高复查验收,被自治区评为”两基“巩固提高先进旗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旗县。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努力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农村牧区教师队伍建设。
乌拉特前旗自2002年启动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以来,经过2002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四次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全旗共分流富余人员1379人,其中农牧区精简教师1329人,累计减少财政支出1500多万元,达到了人员编制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办学活力增强的改革目标。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该旗始终坚持”宣传先行、教育为主,有法可依、民主表决,程序完整、材料齐全,坚持原则、确保稳定“的方针,按照”以校按班定编、按科目设岗、按岗位聘用,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和契约化“的原则,改革工作稳定有序,广大教职工积极配合,没有出现上访告状现象。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乌拉特前旗实行宽编紧岗、依法管理,对年老体弱、知识老化、教育思想陈旧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人员,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和旗委出台的《乌拉特前旗教育系统人员分流暂行办法》,采取提前退休、因病退养、提前离岗等措施进行分流;对新课程改革急需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从全旗近几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中进行公开招聘。几年来,共招聘391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补充到农村牧区教师队伍中,为保证农牧区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积极开展”教育名师“评选活动,对农牧区学校涌现出的教育名师按学年度每人每月奖励100元,并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每年教师节,对教育名师、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业务骨干进行表彰奖励。农牧区教师的子女上学可以自主择校,上高中减半收费,有购房需要的可以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的待遇。
(二)积极稳妥推进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大力促进农牧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从2000年开始,乌拉特前旗开始对农村牧区学校布局进行大幅度有序调整。按照”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确保稳定“的原则和”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实施规模办学“的思路,顺利完成了2000年至2007年全旗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农牧区学校由172所减为39所。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全旗学校布局适应了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优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全旗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工作过程中,组织工作组多次下校摸底,深入了解掌握各中小学、教学点的基本情况,并及时征求各苏木镇党委政府的意见,以形成共识,达成一致;二是在调整改革中,始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认真贯彻执行《乌拉特前旗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意见》(,在此基础上,配合撤乡并镇,坚持能快就不要慢、能早就不要迟的原则,对规划中的撤点并校又做了一些调整。三是做好稳定农村生源工作,在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学籍和经费核拨的办法,严格控制城镇学校招收农村学生。四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从2002年开始在农牧区相对集中的村小和苏木镇中心校建设寄宿制学校,五年来共投资1000多万元,全旗8个苏木镇的16所中心校基本建起了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投资1000多万元,实现了农牧区信息化教育的全覆盖。2007-2008学年度,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争取上级投资、政府匹配,投资300万元,进行农牧区寄宿制学校校舍和库室建设,投资500万元,为农牧区中小学校添置微机、仪器、体育器材、图书和课桌凳等;此外,旗财政还专门安排2000万元用于偿还义务教育债务和高中学校债务。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在建设学校环境文化方面,按照《乌拉特前旗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加强学校”三风“建设和学校文化的内涵发展上加大工作力度,使全旗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目前全旗已建成市级”花园式“学校48所,市区级绿色学校21所。
在建设学校课程文化方面,探索开展了课程文化丰富内涵和创新载体活动。主要抓了”两个丰富“:一是丰富学生的课程内容,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优化国标课程,开发丰富校本课程。通过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丰富内涵和有机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示;二是丰富校园生活。主要通过读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三月份体育节、四月份艺术节、五月份感恩节、九月份爱生节和读书节、十一月份班主任节等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制定了《乌拉特前旗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实施方案》,并安排4042名中小学生,到市教育局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市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使德育教育从说教为主真正转变为学生体验为主,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构建起生命的美丽远景。
在建设学校行为文化方面,从2004年起,乌拉特前旗教育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大纲》,从实际出发,从改变过去德育工作僵化、形式化、标签化、简单化的现状出发,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创建中小学德育教育实验学校实施方案》和《乌拉特前旗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充实了德育工作内容,改变德育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人公,从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心灵出发,将德育工作内容量化、细化,推行实施了德育”十个一“工程,并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德育工作年会。
在建设学校制度文化方面,2004年制定出台了全旗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规章制度》,该制度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涉及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多个层面,它不仅是乌拉特前旗教育制度上的创新,而且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现科学治校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以乌拉特前旗《中小学、幼儿园管理规章制度》为蓝本,切实加强各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水平。团结和谐、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校风,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忠于职守的教风,乐学、勤学、会学的学风已经初步形成。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办学体制,下大气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乌拉特前旗坚持组织教育讲师团送教下乡,巡回讲学,扶困支教,并制定出台了《乌拉特前旗促进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继续完善城乡学校对口支援交流、联片教研和城镇学校教师到农牧区学校定期支教制度,加大城镇优秀教师到农牧区学校支教力度,提高了支教质量,促进了农牧区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措施有:一是城镇学校的教师参加新的评优、晋级、评职称原则上应有到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职称工资兑现的教师必须要有两年以上农村任教或下乡支教半年以上的经历。凡下乡支教一学期的教师,优先评优、晋级、评职称;二是开展了农牧区中心校校长和旗直小学校长联谊活动,以城镇学校和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重点,一对一地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支援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校长的培训,逐步培养和提高校长现代教育管理水平;三是计划在2008-2009学年度实施城乡一体化办学的体制,把农牧区学校与城镇学校对口合并统一办学,实现领导体制、学校管理、师资调配、经费使用、考核评估五个统一,以解决当前城乡教师实际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公平、城乡学校办学投入差距大、农牧区教师有特殊困难回不了城、城镇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的问题。
(责任编辑薛丽华)